农村家禽常见疾病及畜牧兽医预防工作探讨
白华
元阳县南沙镇农业农村和财务服务中心云南红河 662400
在农村地区,家禽养殖是农户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与食品安全。由于多数养殖户防疫知识有限,环境条件简陋,家禽极易感染各类病毒性、细菌性及寄生虫疾病。加之部分地区基层兽医力量薄弱、防控机制滞后,导致疫病暴发频繁、损失严重。加强对常见家禽疾病的科学认识,提升畜牧兽医服务质量,是当前农村畜牧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农村家禽常见疾病
(一)病毒性疾病:新城疫、禽流感等
病毒性疾病是农村家禽中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新城疫,又称鸡瘟,是由副黏液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腹泻和神经症状等,死亡率可高达 70%以上。禽流感则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和跨物种传播风险,是人畜共患的重要疫病之一。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排泄物污染以及饲养器具接触等方式,因此一旦发生往往迅速扩散、危害严重。
(二)细菌性疾病:鸡霍乱、大肠杆菌病等
细菌性疾病在农村家禽中同样高发,常见的包括鸡霍乱(禽巴氏杆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等。鸡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表现为急性败血症,临床症状包括羽毛松乱、下痢、体温升高、突然死亡等。大肠杆菌病则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系统感染性疾病,可导致呼吸道炎症、腹膜炎、卵黄性腹膜炎等多种并发症。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往往与环境卫生差、应激反应、饲料营养不均衡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寄生虫病:球虫病、蠕虫病等
寄生虫病对农村散养家禽的危害不容忽视,特别是在雨季或湿热环境下更易暴发。鸡球虫病是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尤其在雏鸡中致死率较高。该病由多种球虫寄生在鸡的盲肠或小肠中引起,主要症状包括腹泻、排血便、生长迟缓、死亡等。此外,蠕虫病如蛔虫、绦虫、线虫等亦广泛存在,严重影响鸡只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进而降低产蛋率和出栏率。寄生虫病传播主要通过粪便污染的饲料、水源或环境进行。
(四)营养代谢与环境性疾病
除传染性疾病外,营养代谢性疾病和环境性疾病在农村养殖中也较为常见。饲料配比不合理、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等常引发营养性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症、蛋壳变薄等,影响家禽正常生长和产蛋质量。高温、寒冷、通风不良、氨气浓度超标等不良养殖环境,也可引发环境应激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热应激、心力衰竭等,尤其对雏鸡和老龄鸡群影响较大。
二、农村家禽常见疾病及畜牧兽医预
(一)普及防疫知识与技术培训
加强养殖户的防疫知识培训与技能指导,是实现家禽疾病有效防控的首要环节。要构建常态化的培训体系。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应联合农业农村局、乡镇政府等部门,建立“线上+线下”防疫培训机制,定期开展防疫知识下乡活动、技能比武、技术大讲堂等,围绕疫病识别、免疫程序、饲料管理、用药规范等内容开展教育宣传。可借助广播、村务公开栏、短视频平台、微信群等多种媒介,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农户易于理解和操作的通俗语言,提高培训接受度和覆盖率。应注重差异化培训。针对不同类型养殖户(如散养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服务模式,提升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年纪偏大的养殖人员,还应安排现场示范教学或“一对一”辅导,帮助其真正掌握实用技能。应强化考核与激励机制。可通过“技术达标养殖户”评选、补贴政策倾斜、技术服务优先等方式激发农户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形成“人人懂防疫、户户能防病”的良好氛围。
(二)健全疫病监测与预警机制
疾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是控制疫病扩散的关键。当前农村家禽养殖疫病监测仍以人工报告为主,存在信息不畅、响应滞后等问题,需构建更高效、更智能的疫病监测与预警体系。应加强基层监测网络建设。依托乡镇畜牧站,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监测体系,明确工作职责与信息上报流程,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与快速检测试剂。鼓励村级设立“疫病信息员”或“联络员”,定期巡查家禽健康状况,采集数据、及时上报,做到疫情早期干预。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应用数字化工具对免疫接种、发病记录、诊疗情况等数据进行动态管理,探索“智慧养殖+防疫监测”的技术路径,借助大数据分析与移动平台,实现疫病风险趋势判断与自动预警提示,增强疾病防控的前瞻性与精准性。此外,还需建立应急处理预案与演练机制。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应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实施分级防控、区域封锁、检疫排查、流调溯源、消毒处理等措施,确保疫情得到快速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三)提升疫苗质量与储运效率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首要手段,其效果直接决定家禽群体的免疫水平与抵抗能力。为此,应从疫苗全流程管理入手,提升质量保障与接种效率。农村应由县级畜牧兽医部门统一组织疫苗采购、分发与冷链运输,确保疫苗来源正规、批次可追溯、保存条件符合标准。基层兽医站应配备标准化冷藏设备、温湿度监测系统,并对疫苗保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防止疫苗变质失效。规范接种技术与程序执行。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表,根据不同家禽品种、日龄和流行病种类合理安排接种时间与剂量。接种过程中应做好禽只标记、免疫记录和反应观察,确保全群覆盖、有效接种。提升疫苗研发与推广水平。鼓励科研院所、疫苗企业研发新型疫苗,如联合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缓释疫苗等,增强疫苗的广谱性、安全性与免疫持久性。
(四)强化畜禽养殖规范与日常管理
良好的养殖环境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是防止疫病发生和扩散的根本保障。农村家禽养殖普遍存在饲养密度过高、粪污处理不及时、圈舍通风差等问题,极易引发环境应激和疫病暴发。因此,应推动标准化养殖设施建设。引导农户改造旧式简易鸡舍,推广节能环保型鸡舍设计,配备自动饮水器、料槽、通风系统和粪污收集设施,提高饲养环境的清洁度和舒适性。对于新建养殖场,严格执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实现布局合理、清污分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其次,规范饲养操作与卫生管理。制定并落实鸡舍清洗消毒制度、死禽无害化处理制度、防鸟鼠措施、饲养人员出入消毒流程等,切断疫病传播途径。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拥挤与应激反应,提升禽群抗病能力。加强饲料与饮水安全管理,防止霉变、污染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再次,推动养殖档案与分区管理制度建设。养殖户应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用药记录、生长日志等,便于回溯与分析。对种禽、雏禽、育成禽分区管理,严禁混养,防止疫病交叉传播。最后,加强饲养人员健康与生物安全培训。要求从业人员定期体检、戴帽换鞋、专人饲养,避免人禽共患病传播。强化日常监督与执法检查力度,落实“谁养殖、谁负责”的主体责任,逐步实现农村家禽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转型。
结语:农村家禽养殖规模虽相对分散,但总量庞大,是保障地方肉蛋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然而,农村家禽常见疾病类型复杂多样,且往往呈现混合感染的趋势,加之基层疫病防控能力不足,极易造成重大养殖损失。因此,了解疾病种类及其临床表现、传播方式,是提升农村养殖户防疫能力、指导科学防治的基础,畜牧兽医必须从源头着手,在防疫知识普及、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疫苗保障能力、养殖管理规范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海艳.畜牧养殖中牛羊细菌性疾病防治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22,10(12):44-46.
[2] 王勇, 罗维平, 张录文, 等.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对策[J]. 畜牧兽医科学( 电子版),2021(18):160-161.
[3]徐彦军.基层兽医防治畜禽疾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2(1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