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及病虫害防控技术要点
穆凤华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安广镇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白城131302
1 水稻栽培技术
1.1 科学育苗
1.1.1 种子选择与处理
选用耐寒、抗稻瘟病且适应盐碱地的中早熟粳稻品种,确保种子发芽率≥95%、纯度≥99%。播前3-5d 选择晴天晒种6-8h(上午10 点至下午4 点,每2-3h 翻动一次),以提升酶活性。晒种后用盐水(100kg 水+20kg 盐)剔除秕粒和病粒,再用25%咪鲜胺乳油2000-3000 倍液浸种48h(水温 10-15℃)防治恶苗病;盐碱地种植可添加0.01%复硝酚钠溶液增强抗逆性。
1.1.2 苗床选址与整地
育苗应选择背风向阳、排灌便利、土质疏松的旱田地或庭院地,避开盐碱重或低洼易涝区。推荐采用钢架大棚(宽6-8m,长50-60m)育苗,床土 pH 值5.0-6.0;也可用小拱棚(床宽1.5-2m,拱高0.5m),覆盖无滴膜和防虫网。育苗前需配制营养土,腐熟农家肥 5kg/m2+ 无除草剂旱田土 15kg/m2+壮秧剂 50g,盐碱地需掺入 30%草炭土或腐殖酸调节pH 值。育秧盘使用前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2h 消毒,装填营养土后备用播种。
1.1.3 科学播种
水稻播种育苗需结合当地气候,确保气温稳定≥5℃、棚内土温≥12℃。大棚育苗适宜播期为4 月10-15 日,小拱棚为4 月15-20 日。播种量根据插秧方式调整:机械插秧(58³28cm 育秧盘)每盘播干种100-120g(用种量 3-4kg/667m2),人工插秧芽种 200- 250g/m2 。播前1d 浇透苗床使土壤饱和,将装好营养土的育秧盘整齐码放,采用电动播种机(误差≤5%)均匀播种,覆土0.5-1cm 后用木板轻压,最后覆盖地膜保温,出苗率达50%时及时揭膜。
1.2 科学插秧
机械化插秧需确保连续 5d 日均温≥13℃、泥温≥15℃,避开插秧后 3d 内强降雨(>30mm/日)。常规田适宜插秧期为 5 月 15-25 日,盐碱地 5 月 20-28 日,作业时段选择 9:00-11:30 或 14:00-17:00(避开正午>30℃高温)。秧苗标准:叶龄 3.5-4.5 叶,株高12-15cm,茎基宽≥2mm,秧龄30-35d(大棚)或 25-28d(小拱棚)。常规田采用高速插秧机(行距30cm,6-8 行/次),盐碱地用宽轮距机型(轮宽≥35cm,行距25-30cm),株距12-14cm,插深1.5-2.0cm(杂交稻3 苗/穴,常规稻4-5 苗/穴)。插前1d 运输秧盘(堆放≤6 层),插前2h 装苗箱并清理根系。田面保持1-2cm“瓜皮水”,盐碱地插后立即复水至3-5cm 抑制返盐。
1.3 田间管理
1.3.1 水层管理方案
实施分阶段调控:返青期(0-7d)保持3-5cm 水层(盐碱地EC 值>1.5mS/cm 需换水);分蘖前期(8-25d)保持 2-3cm 浅水层,每 5-7d 落干 1d 至田面现泥;分蘖盛期(26-35d)当茎蘖数达预期穗数 80%(中早熟品种25-28 万/667m2)时晒田 3-5d 至田面微裂(缝 ⩽2mm) ),盐碱地采用“分次轻晒”(晒2d 复水1d,共3 轮);孕穗至抽穗期(36-65d)保持 5-8cm 深水层(水温<17℃加深至 10cm),盐碱地每 7d 换水 1/3;灌浆成熟期(66d至收获)采用干湿交替灌溉(3cm 水层→落干→复灌,周期5-7d),收获前7-10d 断水。
1.3.2 追肥方案
大田施入尿素 5kg/667m2+硫酸锌 1kg/667m2。田面保持浅水层,机械侧深施肥。距苗侧 5cm,深 8cm。水稻生长道倒4 叶露尖(叶龄余数4.0)与倒2 叶露尖(叶龄余数2.0)及时施入穗肥,分两次施用,第一次使用尿素 4kg/667m2+氯化钾 5kg/667m2,第二次追肥量为尿素 2kg/667m2+硅钾肥 10kg/667m2,盐碱地增施腐殖酸螯合肥12kg/667m2,缓解钠离子毒害。齐穗后 3-5d(灌浆初期)施入粒肥,推荐使用磷酸二氢钾 200g/667m2+尿素500g/667m2叶面喷施,兑水10-15kg,进行叶面喷洒,喷后6h 遇雨需补喷。
2 病虫害防治
2.1 苗期防治
一叶一心期喷施30%甲霜²恶霉灵水剂1000 倍液,预防立枯病,三叶期喷施24%井冈霉素A 水剂500 倍液,抑制青枯病,使用300-500mL/m2,间隔7-10d 使用一次,连续使用1-2 次。插秧前2d,用75%三环唑可湿粉500倍液+5%阿维菌素乳油1000 倍液喷施秧苗(1∶1 混合),使用300mL/m2,一次用量,阻断稻瘟病菌和潜叶蝇传播。
2.2 分蘖至孕穗期防治
分蘖至孕穗期重点防控稻瘟病、二化螟、纹枯病和稻水象甲。分蘖盛期(8-9 叶)安装孢子捕捉仪,孢子量>50 个/片时应急防治:预防用 40%稻瘟灵 EC 800 倍液,治疗用 25%吡唑醚菌酯 SC 600 倍液+2%春雷霉素 AS 00倍液,发病中心重点喷施,间隔7-10d,1-2 次,30kg/667m2。二化螟设性诱捕器1 个/667m2,蛾量突增后7d 为防治窗口;5 月中旬释放赤眼蜂2 万头/667m ³2 次(间隔7d),寄生率≥80%;卵孵盛期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20mL/667m2+5%甲维盐 EC 50mL/667m2,兑水 30kg 喷雾。纹枯病 12-13 叶期用 30%苯甲²丙环唑 SC 30mL/667m2,兑水 30kg 基部喷雾,间隔 7-10d,1-2 次。稻水象甲 5 月初成虫期用 10%醚菊酯 SC 60mL/667m2+5%毒死蜱 GR2kg/667m2 边埂撒施。
2.3 抽穗至成熟期防治
抽穗至成熟期重点防控穗颈瘟、稻飞虱。穗颈瘟防治于破口期(抽穗 5%)和齐穗期各喷药1 次,阴雨天追加 1 次,选用 75%三环唑 WP 300 倍液或 40%富士 号 EC 1000 倍液,间隔 7-10d,1-2 次,35kg/667m 。稻飞虱采用黄板诱集(30 块/667m2),若虫量>20 头/丛时立即防治,初期用 25%吡蚜酮 SC 40mL/667m2+80%烯啶²吡蚜酮 WG 10g/667m ,兑水 35kg 中下部喷雾,间隔 7-10d,1-2 次。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水稻栽培和病虫害防控过程中通过抗盐碱品种选择、机械化精准作业、水肥药协同管理等技术集成,可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病虫害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快探索和总结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协同推进的新路径。未来水稻高产种植和病虫害防控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气候变化适应性品种选育,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农艺决策系统,并深化盐碱地微生物群落调控机制研究,以期在更高维度上构建寒地稻作绿色生产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小娟.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及农业技术推广分析[J].江西农业,2024(1):51-53.
[2]李浩波,陈芹.东海县水稻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4(7):170-171.
[3]李依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与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4(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