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洪湖生态文化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对幼儿参与度提升的实践研究

作者

罗小林

洪湖市新堤忆美幼儿园,湖北 洪湖,433200

引言: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挖掘与利用本土优质文化资源,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已成为幼儿园内涵发展的重要方向。洪湖,作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丰富的生态文化(莲荷文化、渔耕文化、湿地生态)不仅是宝贵的地方遗产,更是极具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幼儿参与度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它涵盖了行为、认知和情感等维度,直接反映了幼儿学习的投入状态和有效性。然而,在实践中,如何将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幼儿感兴趣、能主动参与的游戏活动,仍是教师需要首要思考的问题。

一、洪湖生态文化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实践策略

(一)环境浸润,以情境之“真”引参与之“趣”

环境浸润作为洪湖生态文化融入幼儿园日常活动的关键路径,它的核心要点是把生态元素转变为可被感知、可以互动的沉浸式情境。此策略着重于让生态意象在生活场景里自然呈现出来,以此推动幼儿与环境展开深入对话,激发出幼儿的探索欲望以及参与热情[1]。环境创设需要重视文化意蕴跟儿童情趣的有机融合,使洪湖的莲荷、水鸟、湿地等有特色的资源变成幼儿可直接感知、主动去探索的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生态礼仪意识与自然敬畏情感的培养。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在晨间入园的时候设计有趣味的问候仪式,准备荷叶形状的问候卡以及芦苇编织篮,引导幼儿通过抽取卡片来模仿水鸟展翅或者荷花绽放的姿态互相问好。餐点环节可引入洪湖物产主题,采用莲藕、菱角等本地食材,搭配竹制或者陶制餐具,鼓励幼儿在品尝的时候描述味道特点、联想生长环境,逐步理解自然馈赠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午休时段可借助融入蛙鸣鸟叫的自然白噪音来营造宁静氛围,辅以教师轻声讲述的湿地主题故事,帮助幼儿放松身心,离园前还可组织整理活动,引导幼儿扮演“小小护湖员”,模仿湿地保护者的行为来进行垃圾分类以及环境整理,把生态责任意识转化成具体行动。

(二)游戏转化,以材料之“实”促探索之“深”

游戏转化策略聚焦于把洪湖生态文化资源转化成可实际操作的游戏材料,通过幼儿与材料的深度互动来推动其探索行为[2]。教师应着重于投放低结构、高开放的本土化材料,使洪湖文化从单纯的观赏对象转变为可操作、可思索的游戏载体。同时,材料的挑选与设计注重激发幼儿的感知体验以及探究欲望,使其在自主操作过程中构建起对洪湖生态的认知,实现从浅层参与到深度探索的转变。

在区域活动设计方面,美工区可提供荷叶、莲蓬、芦苇等自然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拓印、拼贴或者立体造型创作。教师应注重保留材料的原始形态,让幼儿直接感知自然纹理与形态特征,激发其艺术表现力。科学区可以设计以莲藕、菱角等本土物产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提供切段莲藕、放大镜、水盆等材料,鼓励幼儿观察孔洞结构、验证沉浮现象,并思考其与水生环境的适应关系。角色区则可创设“洪湖生态观测站”情境,配备望远镜、鸟类图卡、仿制渔具等道具,引导幼儿扮演“小科学家”和“护鸟员”,通过模拟观测、记录鸟类行为、模拟湿地巡逻等角色任务,在游戏叙事中深化对洪湖生物多样性

和生态平衡的理解。

(三)家园共育,以联结之“桥”拓体验之“界”

家园共育能丰富幼儿的学习经历,还可以推动家长对本土生态文化的认可与重视,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营造持续的文化熏陶氛围。因此,教师应通过系统化的亲子活动和家园协作机制,确保教育目标的一致与延伸。

教师可设计“洪湖生态探秘”亲子任务单,引导家长在周末带领幼儿实地观察洪湖的动植物资源,收集自然材料。在家庭活动里,鼓励家长和幼儿一同制作洪湖生态记录册,用照片、绘画或者文字记录观察发现。同时,幼儿园可定期举办“洪湖物产分享会”,邀请幼儿和家长共同展示采集的自然物产,交流探索体会。还可组织亲子手工工作坊,协同家长与幼儿利用收集的芦苇、荷叶等材料开展艺术创作,把自然材料转变为有洪湖特色的手工艺品,教师也可以运用家园共育数字平台,分享洪湖生态知识、亲子活动建议,促进家庭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二、洪湖生态文化游戏活动对幼儿参与度提升的效果分析

洪湖生态文化游戏活动的实施对幼儿参与度提升产生了多维度积极影响。在行为和认知方面,幼儿展现出显著的专注度提高以及深入探究行为。观察显示,在利用莲藕、芦苇等本土材料开展的区域活动里,幼儿平均专注时长相较于常规活动增加了约 40% ,还可以提出“莲藕孔洞作用”等问题,体现出从感知到思维的认知深化。幼儿不仅能通过多感官展开探索,还能初步构建生态联系,用多种方式表达所发现。

在情感与社会性方面,活动有力推动了文化认同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共同发展。幼儿在物产分享会上会自豪地介绍采集成果,在日常活动中自发体现环保意识,显示出对本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3]。同时,角色扮演、亲子工作坊等多样的社交情境让幼儿社交互动频率提升了 35% ,合作与交流质量较大提高,尽管参与度提高存在个体差异,但通过分层活动设计和逐步引导,绝大多数幼儿可从外在吸引转变为内在动机,最终取得全面参与的良好效果。

三、结束语

把洪湖生态文化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之中,是提升幼儿参与度的有效途径。通过环境浸润、游戏转化、家园共育等多个维度能够把外在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激发幼儿内在动机的“催化剂”,使其在行为方面更加投入、在认知方面更加深入、在情感方面更加认同。未来的研究将会持续推进,进一步细化参与度的评价指标,并进一步深化家园社区协同推进,构建更为科学、立体的洪湖生态文化园本课程体系,实现文化传承与幼儿发展的双向促进。

参考文献:

[1]张静.激发幼儿兴趣,提升幼儿参与度[J].留学, 2024(7).

[2]张睿.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研[J].电脑校园, 2023:7597-7598.

[3] 沈丽华.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本土资源开发的视角转换与基本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 2024(8):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