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师范生对话技能训练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

作者

覃永姣 蒙丽莉 李欣 卢云传 卢艳玲 杨志颖

1.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来宾,545004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师范类院校近240 所,2021 年师范院校毕业生总数高达82 万余人,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师范生群[1]。胡小勇等指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离不开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升[2]。师范生对话技能在课堂教学、学生个性化指导、家校沟通及同事协作等方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对话技能不仅包括语言表达、倾听理解等基础能力,还涉及情感交流、课堂互动以及情境适应等高级能力[1]。传统培养方式主要依赖于模拟教学、微格训练以及导师指导等方法,但这些方式缺少场景的真实性与多样性,通常缺乏系统性与个性化的结合,难以满足不同师范生在对话技能训练中的差异化需求[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覆盖了教学设计、学习分析、资源管理等多个环节[2]。在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反馈,其效果明显,其潜在价值日益显著。但在师范生技能训练方面的实际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尤其对话技能这一特定领域的关注相对较少[4]。部分研究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对话训练工具,但其功能设计与实际应用效果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人工智能与传统训练方式有机结合的研究也较为匮乏[5]。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区属公办高等本科院校,是贵重地区基础教育师资摇篮,在师范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基于调查数据,分析揭示师范生对话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及人工智能工具融合应用的可行性,此基础上提出人工智能在师范生对话技能训练的对策建议。

二、问卷调查设计

一)问卷调查目的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旨在全面评估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师范生的对话技能训练现状,深入了解师范生在对话技能方面的实际需求以及他们在训练过程中 临的困难与 同时探究人工智能工具在师范生对话技能训练中的应用情况和师范生的态度,为后续制定 加科学、有效的对话技能训练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对话技能水平,促进其专业成长和未来发展。

二)问卷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数学、物理、英语及小学教育等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为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可靠性,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不同年级(大一至大四)中随机抽取若干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随机发放,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85 份。

三)问卷调查内容

问卷内容主要涵盖对象基本信息、学生提升对话能力的主观意愿、方式选择及人工智能接受度等几个方面。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以便对不同群体的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分析和比较。学生提升对话能力的主观意愿从必要性及希望去进行调查,询问师范生是否认为提升对话能力有必要,以及他们对对话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认识,从而了解师范生对对话技能训练的主观需求和意识水平。并列举出多种对话能力类型,对语言技巧、社交技巧、情绪管理、文化适应性等,让师范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此明确师范生在对话技能上的具体需求和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设计和开展对话技能训练提供参考,从提升对话能力的方式的选择倾向于,了解他们对不同训练方法的偏好和选择倾向。为探讨人工智能在师范生对话技能训练中的应用前景和优化方向提供依据,有必要了解师范生对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习惯、使用目的以及他们对人工智能在对话技能训练中应用的态度和看法,包括是否支持使用、认为其效果如何、存在哪些优势和问题等。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样本覆盖与师范生总体高度一致,具代表性

从表2-1 和表2-2 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 285 份。在性别方面,男性占3 23% 、女性占 68.77% ,与学校师范生总体的性别比例(男 28% 、女 72% )基本相符,表明样本在性别维度上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年级分布上,样本中大一至大四的学生比例与学校总体分布大体一致,尽管存在一定细微差异(大一学生在样本中占35.09% ,总体占比为 32%) ),但整体偏差较小,仍可认为样本在年级维度上具备一定的代表性。样本覆盖了数学、物理、英语和小学教育等师范类专业,其分布比例也大致接近学校提供的总体情况,这保证了样本在专业层面的代表性。综上所述,本次调查所获得的样本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等关键特征上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师范生总体分布较为接近,能够为后续关于师范生对话技能训练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数据支持。

 

二)超75%师范生认对话能力需提升,女生认同度更高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师范生认为有必要提升自己的对话能力。其中,男性师范生中有75.28%认为有必要,女性师范生中有88.27%认为有必要,女性师范生对提升对话能力的必要性认识更为深刻。这一结果表明,在现代社会对人际沟通能力的高要求下,师范生普遍意识到了对话能力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与学生沟通、与家长交流还是与同事协作等方面,良好的对话能力都能起到关键作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语言社交需求无性别差,压力应对现显著分化

从希望提升的对话能力方面来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师范生,语言技巧和社交技巧都是他们最希望提升的方面。这说明师范生对沟通和社交能力的重视程度较高,他们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和有效的社交互动对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以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应对压力的策略方面,男女师范生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出性别在对话能力需求方面上的不同。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和女性在面对压力时的应对方式和心理承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他们在希望提升的对话能力方面各有侧重。同时,文化适应性也被提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需求,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高校需要加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帮助师范生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求。

四)“做中学”是主导师范生对话能力提升主要路径

调查可知,师范生普遍认为实践是提高对话技能的有效途径,在提升对话能力的方式上,优先选择实践练习方式,如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 。 实践活 拟的场景中锻炼对话能力,积累经验,提高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实践练习能够让他 的 境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有效提升对话能力。此外,师范生 的培训,系统培训 通过专业的对话技巧和方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对话水平。师范生选择自主学习方式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自主学习需要较强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对于一些师范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利用人工智能学习

1.AI 使用习惯性别差异不足 5% ,普及度显现。

从数据来看,男性中有 80.90% ,女性中有76.53%的人有使用人工智能的习惯,在性别上差异不大,这表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度已经相对较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师范生都对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有一定的接受度和熟悉度,能够将其作为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2. 学生AI 使用目的明确,对话训练态度存性别差异。

个性化学习和研究助手(如收集资料、整理文献等)是师范生使用人工智能的主要目的,这与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学术研究活动密切相关。通过人工智能工具,师范生可以更高效地获取和整理信息,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使用人工智能的态度上,女性师范生比男性更倾向于支持使用人工智能智能体来提高对话能力,其中女性中有47.45%支持但认为应与传统教学结合使用,而男性中有41.57%持相同观点,这说明大部分师范生认可人工智能在对话技能训练中的辅助作用,但也强调不能完全依赖人工智能,而应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不过,也有一部分师范生(男性 3.37% ,女性 2.55%⋅ )对使用人工智能智能体来提高对话能力持不太支持的态度,这可能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顾虑和反对原因,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人工智能工具在师范生对话技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3. 年级存在差异,高年级依赖效率工具,低年级认知待激活。

高年级学生使用人工智能的比例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这可能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更繁重、对学习效率和效果的要求更高,以及他们对人工智能工具的接触和了解较多有关。相比之下,低年级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接触和使用较少,可能需要在大一阶段加强对人工智能工具的宣传和教育,开设相关的入门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场景,或者提供人工智能工具的免费试用,鼓励学生在课程中尝试使用人工智能,从而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使用习惯和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四、人工智能赋能师范生对话技能训练的对策

基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师范生对话技能训练现状调查(样本 N=285,具代表性),发现超75%师范生(女生比例更高)有提升对话能力需求,普遍认同“做中学”路径,AI 工具普及率高( (♯η75%) ,高低年级使用差异显著,多数支持AI 辅助训练(女生更积极)。针对现存问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从技术层面、教育层面、应用层面提出解决方法。

(一)开发智能对话训练系统,强化技术支撑

针对师范生语言技巧、社交技巧等核心需求,通过COZE+Kimi 研发具备自然语言处理(NLP)、情感识别和情景模拟功能的AI 对话系统。设计课堂教学、家校沟通、家长沟通多场景对话模块,模拟真实对话情境,提升训练的针对性。通过智能体,可以实现实时反馈机制,通过语音识别、语义分析等技术,对师范生的对话表现(如语速、语调、逻辑结构、情绪表达等)进行即时评估,并生成个性化改进建议,弥补传统训练中反馈滞后的问题。构建分阶段训练模块,针对低年级学生 AI 认知不足的问题,通过对话基础模板、情景对话示例库实现引导其逐步熟悉AI 辅助训练流程;针对高年级学生,提供复杂场景模拟、多角色对话协作等进阶训练,满足其深度学习需求。整合生成式AI 技术,支持开放式对话练习,鼓励师范生突破固定脚本,提升灵活应变能力。

(二)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

1. 构建“AI+对话技能”课程体系

增设《人工智能辅助对话技能训练》必修/选修课程,将AI 工具应用纳入师范生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包含AI对话系统操作、对话策略设计、人机协作教学模拟等,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不同年级进行分层教学目标设置,低年级侧重基础对话技巧与 AI 工具使用,高年级侧重复杂场景应对与AI 工具创新应用,形成递进式培养路径。

2. 提升教师AI 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当前很多教师技能训练课的老师都是老教师,对数字化技能接受度和技能掌握都比较差,为此,可以通过开展专项师资培训,通过工作坊、案例研讨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AI 对话系统的教学应用方法,理解其技术原理及教育价值。鼓励教师将AI 工具融入传统训练课程(如角色扮演、微格教学),形成“AI模拟+实地实践”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人机协同优势。

(三)构建人工智能与传统训练方式融合应用生态

在课堂中开展真实情景演练(如教学对话、家长会模拟),同步利用AI 系统进行虚拟对话补充训练,扩大练习频次与场景多样性,构建“课堂模拟+AI 虚拟对话”双轨训练模式。系统可自行形成训练档案,记录师范生的对话练习数据(如对话时长、错误类型、改进轨迹),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同时支持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定期收集师范生对AI 系统的使用体验(如功能需求、改进建议)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估,形成闭环迭代优化流程,完善应用反馈与优化机制,实现师生双向反馈。制定 AI 对话训练效果评估标准,结合量化指标与反思日志、同伴互评等质性评价,确保训练质量。关注性别差异,设计差异化支持方案。

结语

基于对师范生对话技能训练现状的深入调查与数据分析,发现师范生对提升对话能力有迫切需求,训练方式的选择倾向于实践练习,师生对人工智能工具的接触程度整体较低,部分人对人工智能工具的实际效果持怀疑态度,但使用频率和常用工具类型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本研究从技术、教育、应用三个层面提出对策,首先要为师范生提供高效、个性化的训练技术支持,其次开设专门的人工智能辅助对话技能训练课程以及加强师资培训,以弥补传统培养方式的不足,使师范生掌握先进工具的应用方法,同时提升教师指导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此外,在应用生态构建层面,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训练方式的深度融合,并建立良好的应用反馈机制,有助于形成多维度、动态优化的训练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对话技能水平。这些对策充分考虑了当前教育资源的实际分布和技术发展的可行性,为师范生对话技能训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进路径,对师范生培养的整体模式产生深远影响。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探索其在不同教育背景下的适用性,为师范生培养提供更为全面和科学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7]。

参考文献

[1] 孙硕 , 胡小 勇, 穆肃 , 等. 师范 生教 学基 本技 能智 能实 训模 型及 应用 研究 [J]. 电化 教育 研究,2024,45(06):113-120.

[2] 胡小勇,李婉怡.人工智能助推师范生高质量培养[J].教育家,2022,(33):42-43.

[3] 徐安辉.地方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教育质量提升对策与路径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4,45(05

[4] 徐张佳烨, 许雯欣, 张霜伶, 等.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研究综述[J]. 科技资讯,2023,21(14):154-158.

[5] 马莲姑,赵安学,韩强.人工智能时代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01):94-97.

[6] 许雯欣, 张霜伶, 徐晶晶, 等.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调查问卷分析[J]. 科技风,2023,(35):147-149.

[7] 刘晓玲.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及路径[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04):126-129+152.

通讯作者:蒙丽莉

【基金】2024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基于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师范生对话能力培养策略探究(项目编号 20241154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