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地区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的抗冻融技术应用与实践
晁锡麟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省唐山市 064000
引言
寒冷地区的气候条件给混凝土路面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低温、冻融循环等因素会导致混凝土路面出现剥落、裂缝等病害,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研究和应用有效的抗冻融技术对于寒冷地区混凝土路面施工至关重要。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寒冷地区路面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抗冻融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成为了当前道路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寒冷地区环境对混凝土路面的影响
1.1 低温影响
寒冷地区冬季气温极低,混凝土在浇筑和养护过程中,由于水化热释放速度减慢,强度增长缓慢。当温度低于冰点时,混凝土内部的水分会结冰,体积膨胀,产生膨胀应力,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破坏。而且,低温还会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降低其抗渗性和抗化学侵蚀能力。
1.2 冻融循环影响
冻融循环是寒冷地区混凝土路面面临的主要破坏因素之一。在冻融循环过程中,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反复冻结和融化,使混凝土内部结构受到损伤。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的强度逐渐降低,表面出现剥落、裂缝等病害,最终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
二、抗冻融技术概述
2.1 引气技术
引气技术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引气剂,在搅拌过程中引入大量微小、封闭且分布均匀的气泡。这些气泡在冻融循环中为水分膨胀提供缓冲空间,有效降低内部应力,防止微裂缝扩展。同时,气泡结构改善混凝土孔隙体系,提升抗渗性和耐久性。引气剂种类(如松香类、烷基苯磺酸盐类)及掺量需根据气候条件和施工要求精确控制,确保含气量在 4%~7% 区间,从而实现最佳抗冻效果。
2.2 矿物掺合料技术
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等通过填充水泥颗粒间隙,优化混凝土孔隙结构,从而提升密实性与抗渗性。其二次水化反应不仅消耗了易受冻害的氢氧化钙晶体,还生成了更多胶凝物质,增强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与耐久性。此外,矿物掺合料的加入降低了水泥水化热释放速度,有助于缓解低温环境下混凝土内外温差导致的裂缝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在冻融环境下的稳定性。
2.3 纤维增强技术
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可以有效增强其韧性和抗裂性能。纤维通过在基体中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发挥桥接裂缝的作用,从而阻止裂缝的扩展,提高混凝土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抗破坏能力。常用纤维包括钢纤维、聚丙烯纤维等,其作用机制不同:钢纤维主要通过高强度和高模量提升混凝土的抗冲击性和抗疲劳性能;聚丙烯纤维则以细小分散的形态优化混凝土内部结构,减少冻融引起的微裂纹扩展。不同类型的纤维对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改善效果各有侧重,应根据工程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三、抗冻融技术在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的应用
3.1 原材料选择与控制
在寒冷地区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原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水泥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早强型水泥,确保早期强度发展快、抗冻性好;骨料应级配合理、质地坚硬,避免含泥量过高影响混凝土密实度;外加剂则需根据施工条件选用,如掺加引气剂以改善抗冻耐久性,或加入早强剂加快低温环境下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同时,应对各类材料进行严格检验,确保其性能指标满足规范要求,从源头保障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稳定性。
3.2 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关键环节。在设计配合比时,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条件、交通荷载等因素,合理确定水胶比、砂率、胶凝材料用量等参数。通过优化配合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冻性能。例如,适当降低水胶比可以减少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率,提高其抗渗性;增加胶凝材料用量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3 施工工艺控制
在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在浇筑过程中,应根据混凝土流动性合理控制浇筑速度,避免产生离析现象;同时采用分层振捣方式,确保混凝土密实,防止蜂窝、麻面等缺陷的出现。在养护阶段,需结合环境温度与湿度,采取覆盖保温材料、喷洒养护剂或搭建临时保温棚等措施,防止早期受冻;对于低温施工情况,可辅以蒸汽养护或电热毯加热等方式,保证混凝土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正常硬化,从而有效提升其强度发展和抗冻融能力。
四、抗冻融技术实践案例分析
4.1 案例一:某寒冷地区高速公路混凝土路面施工
某寒冷地区高速公路采用了引气技术和矿物掺合料技术相结合的抗冻融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和配合比设计,确保混凝土的含气量和工作性能符合要求。经过多年的使用,该路段混凝土路面的抗冻融性能良好,路面状况基本保持完好,未出现明显的剥落、裂缝等病害。
4.2 案例二:某城市道路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
某城市道路在改造过程中,采用了纤维增强技术提高混凝土路面的抗冻融性能。在施工中,合理选择纤维类型和掺量,加强施工工艺控制。通过对改造后路面的跟踪观察,发现纤维增强混凝土路面的抗裂性能明显提高,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破坏程度明显降低。
五、抗冻融技术应用效果评估
5.1 性能指标检测
通过对采用抗冻融技术的混凝土路面进行性能指标检测,如强度检测、抗冻等级检测、抗渗性检测等,可以系统评估技术应用效果。强度检测反映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提升;抗冻等级检测验证其在反复冻融下的耐久性;抗渗性检测则体现结构抵御水分侵入的能力增强。多项数据显示,抗冻融技术显著提升了混凝土在复杂环境下的综合性能。
5.2 长期使用效果观察
通过对实际工程的长期使用效果观察,可以了解抗冻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耐久性和可靠性。观察结果显示,采用合理抗冻融技术的混凝土路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抵抗冻融循环的破坏,减少路面病害的发生,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具体表现为:路面裂缝数量显著减少,剥蚀和坑槽等冻害现象明显减轻,结构整体性和功能稳定性得以保持,维修频率和养护成本显著降低。
六、抗冻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6.1 存在的问题
在抗冻融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引气剂的质量不稳定,可能导致混凝土的含气量难以控制;矿物掺合料的活性差异较大,影响混凝土的性能;施工工艺控制不当,导致抗冻融技术的效果不能充分发挥等。
6.2 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对引气剂和矿物掺合料等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选择质量可靠的产品。要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施工工艺水平,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还应加强对抗冻融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完善抗冻融技术体系。
结论
寒冷地区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抗冻融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气技术、矿物掺合料技术、纤维增强技术等多种抗冻融技术的综合应用,并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路面的抗冻融性能。虽然在抗冻融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不断提高抗冻融技术的应用效果,为寒冷地区的道路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朱玉玺,冯栋梁,傅重阳,等.寒冷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机械化施工技术[J].建筑机械化,2023,44(12):9-11+30.
[2] 江树华.寒冷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24,(13):159.
[3] 刘春龙,朱瑞强.浅谈寒冷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养护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21,(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