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综合管廊给排水布置研究
王情
身份证号码:34032319890516374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下综合管廊作为集约化管理城市管线的重要载体,正逐步在各地推广应用。其内部给排水系统不仅关系到日常运行与维护,更在突发事故中发挥关键作用。如何在有限空间内科学、高效地布置排水与供水系统,成为工程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通过系统研究其功能定位与布置逻辑,可为城市基础设施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支撑体系,也为后续工程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一、地下综合管廊给排水系统的功能定位与设计原则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集约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不仅集中布置电力、通信、燃气、给水、排水等多种管线资源,还承担着统一管理、降低运维成本、提高城市运行安全性的多重功能。在这一系统中,给排水系统的作用尤为关键,它不仅要满足日常排水与供水的基本需求,还必须兼顾事故应急、设备冷却、火灾消防以及渗漏控制等多项功能。这种多功能性要求给排水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要进行精准定位,根据管廊等级、所容纳管线类型、通风排烟系统、运维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确保其在整体系统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在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需要从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四个维度展开。首先,安全性是首要前提,系统需具备完善的排涝能力,以应对暴雨、设备泄漏或突发管线爆裂等风险;同时设置防回流装置、事故排水井与水封隔断装置等,提高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其次,可靠性方面需采用双回路供水、自动化控制与远程监测等手段,确保在各种工况下系统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而经济性设计则要求合理配置管径与排布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设备冗余和维护成本,避免资源浪费。此外,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雨水回收、中水利用和节能设备的配置也逐渐成为设计的重要方向,体现出给排水系统在生态与环境层面的功能延伸。
结合当前实际工程案例可见,合理的设计原则往往与施工工艺、地理条件和运营策略密切相关。例如,在地势低洼或易涝区域,设计中应重点强化重力排水与应急抽排能力;在长距离主干管廊中,应采用分区控制与分段排水策略,以减少系统负荷并提高运行效率。此外,为适应多种类型管线的共存状态,系统布置应尽量避让热源、电缆等易影响水质或管材安全的设施,必要时增设隔离结构与特殊保护措施。
二、典型布置形式及技术要点分析
地下综合管廊中的给排水系统布置形式多样,主要受管廊断面类型、功能分区、所服务对象及地形条件等因素影响。典型的布置方式包括沿管廊侧墙设置明敷排水管道、底部设置集水槽与排水沟、局部设置事故排水井以及顶部或专用通道敷设给水管道等。这些布置方式往往需根据排水方向、坡度条件和运行便捷性进行合理选择与组合。通常,排水系统采取“重力流+强排泵”模式,通过重力自然流向集水井,再由潜水泵排出至市政管网或专用处理系统,确保排水效率与系统稳定。给水系统则根据用途区分生活给水、消防供水和冷却水管道等,分别布置于不同区域,防止相互干扰,保障供水水质与压力稳定。
在技术要点方面,排水系统的集水设施是设计的核心组成之一。为保证管廊在极端天气或突发泄漏情况下的快速排水能力,需在低洼点设置事故排水井,并配备高扬程水泵和备用电源系统。同时,在管道布置过程中必须考虑坡度设置与流速控制,以防止水体滞留或产生倒灌现象。此外,为防止异味回流与气体积聚,还需在关键节点设置水封井、通气装置和自动排气阀,形成良好的空气循环系统。给水系统方面,消防给水设计需依据《消防规范》配置高压水管与喷淋系统,并设专用阀门控制,确保一旦发生火情可迅速启动。生活或设备供水系统则需配备稳压装置、管道保温层及泄压阀等设施,以保证供水安全稳定,适应不同使用场景需求。
施工与运维技术同样是布置方案成败的关键。在施工阶段,必须确保管道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处密封性良好,防止渗漏对结构造成腐蚀或积水隐患。各类管材的选用应符合耐腐蚀、抗压、使用寿命长等标准,常见材质包括 PE、UPVC、不锈钢等;不同材质还需结合温度、压力和流体特性精细匹配。在运维阶段,建议布置专用检查井与检修口,并结合智能传感器系统对水位、水质、流速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提高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因此,典型布置形式的选择应服从安全、功能与经济性的综合考量,而技术要点的把握则是实现设计意图与工程质量的基础保障。
三、优化布置策略与工程实践应用探讨
在实际工程中,地下综合管廊的给排水系统布置面临着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如空间有限、管线密集、功能交叉以及运行环境变化等,因此优化布置策略显得尤为关键。在整体布局上,应坚持“因地制宜、功能优先、预留发展”的原则,结合城市排水体系与地下空间规划,合理安排管道走向和设备节点位置,避免因重复施工或设计冲突导致资源浪费。在功能分区方面,可依据管廊用途划分生活段、交通段、能源段等子空间,分别布设相应的给排水系统,使其更具独立性和可控性,从而提高运行效率与安全保障。
优化策略还应注重与先进技术的结合。通过引入 BIM(建筑信息模型)进行三维布置设计,不仅能提前识别管道冲突和布置不合理之处,还可实现施工前的可视化审查和后期运维的数据支持。在排水系统方面,采用智能泵站、变频控制和远程监测技术,不仅提升自动化水平,还能显著降低能耗和维护成本。在给水系统中,应根据水质要求和服务对象合理区分管道类型,并在关键节点配置智能阀门和水质检测模块,实现全过程精准控制。此外,在布置策略上应充分考虑检修与替换的便捷性,为未来维护预留充足空间,避免因局部故障影响整体运行。
工程实践中,多个城市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已展现出优化布置策略的实际成效。例如某沿海城市在管廊项目中,通过统一设计平台协调各类专业管线,优化了给排水设备的位置与检修通道布置,实现了多系统协同运行的目标;又如在高地下水位区域,通过设置双层防水与多级排水系统,增强了排涝能力并提升了结构耐久性。这些案例表明,合理的布置策略不仅体现在设计阶段的技术优化,更依赖于施工与管理环节的系统协调与标准执行。未来,随着智慧管廊理念的推广,集成型、模块化、高智能化的给排水系统将成为优化布置的主要方向,推动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向更高效、安全、绿色的方向发展。
结语:
综合分析地下综合管廊给排水系统的功能定位、布置形式与优化策略,可见其在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作用愈发突出。科学合理的设计不仅提升了系统运行效率与安全性,也为城市防涝、应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应持续推动信息化与智能化手段应用,强化标准化设计与运维管理,提升整体管廊系统的适应性与可靠性,为构建现代化城市地下空间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佳宁,周阳,闫昶州,等.关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J].居业,2022,(10):43-45.
[2]王子鸣. 钢板桩在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 建筑科学,2024,40(03):178.
[3]夏丽华.无锡文华酒店群地下综合管廊给排水设计分析[J].给水排水,2024,60(S1):284-288.DOI:10.13789/j.cnki.wwe1964.2024.05.0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