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作者

陈鑫

新疆立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一、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不断攀升。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作为其核心支撑,能实时获取电力系统运行数据并高效处理,助力精准决策。从智能电网的广泛构建到各类电力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此技术贯穿始终,对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及运行效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深入探究其应用极具现实价值。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数据采集技术

2.1 数据采集系统构成

数据采集系统宛如电力系统自动化的 “触角”。传感器负责感知各类物理量,像电流传感器能精准捕捉电流大小,电压传感器可精确测量电压数值。数据采集单元将传感器传来的模拟信号巧妙转化为数字信号,方便后续处理。通信模块承担数据传输重任,有线的光纤凭借高速稳定传输大量数据,无线的 4G/5G 则在一些布线不便处大显身手。中央处理单元汇总处理各部分数据,为电力系统运行提供基础信息。

2.2 数据采集技术类型

不同场景适配不同采集技术。模拟量采集技术借助模拟数字转换器,把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在监测电压、电流等常规参数时表现出色。数字量采集技术直接获取设备的开关状态等数字信号,快速且准确。脉冲量采集技术在计量电能脉冲等方面优势明显。此外,新兴的分布式采集技术将采集节点分散布置,能更灵活、全面地采集数据,适应复杂电力系统。

2.3 数据采集的实时性与准确性保障

为保障实时性,采用高速数据采集设备,缩短数据获取时间;构建低延迟通信网络,让数据快速传输。在准确性方面,选用高精度传感器,减少测量误差;定期校准设备,确保测量精准;运用数据融合技术,综合多源数据,提高数据可信度。比如在变电站中,通过这些措施,能及时、准确地获取设备运行数据。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数据处理技术

3.1 数据预处理技术

采集来的数据常夹杂噪声、存在缺失或异常值。数据清洗技术能剔除噪声数据,让数据更纯净。对于缺失值,可通过均值填充、回归预测等方法补齐。异常值检测技术则能揪出偏离正常范围的数据并妥善处理。数据标准化将数据统一到特定尺度,方便后续分析。经过预处理,数据质量大幅提升,为深度处理奠定基础。

3.2 数据分析技术

数据分析技术助力挖掘数据价值。统计分析技术通过计算均值、方差等统计量,了解数据整体特征,在评估电能质量时十分实用。数据挖掘技术能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隐藏模式,像关联规则挖掘可找出设备故障与某些参数变化的关联。机器学习技术中的分类算法可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分类,预测算法能预估负荷变化,为电力调度提供有力支持。

3.3 数据存储技术

数据存储要兼顾容量与速度,以应对电力系统海量且持续增长的数据。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如 MySQL,凭借严格的表结构和事务一致性,在存储设备台账、历史运行参数等结构化数据时稳定性突出,能快速完成查询与更新操作,满足电力调度中对设备基础信息的高频调用需求。非关系型数据库如 MongoDB,无需固定 schema,可高效存储设备运行日志、故障图片、传感器波形图等非结构化数据,支持海量数据的快速写入与检索,适配智能电网中多源异构数据的存储场景。

四、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案例

4.1 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在智能电网里,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大显神通。通过广泛分布的智能传感器网络,不仅能采集传统的电压、电流等电气参数,还能实时获取线路温度、环境湿度、设备振动等多维度数据,这些数据经边缘计算节点初步处理后,通过高速通信网络传输至云端管理平台。云端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不仅能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状态,还能精准识别线路老化趋势、负荷波动规律等潜在问题。一旦出现线路过载、电压异常等情况,系统能在毫秒级时间内作出响应,自动调整分布式电源出力、优化无功补偿装置动作,从而有效预防故障扩大。同时,结合历史用电数据和气象信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电力需求,为电网调度部门合理安排火电机组启停、水电出力调节以及新能源消纳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弃风弃光率,让智能电网真正实现高效、经济、环保运行。

4.2 变电站自动化中的应用

变电站借助数据采集技术,实现了对设备运行参数的全方位、高密度监测。除了传统的变压器油温、绕组电流、开关状态等数据外,还能通过红外传感器采集设备表面温度分布,通过局部放电传感器捕捉绝缘缺陷信号,通过声纹传感器记录设备运行声音特征。这些多源异构数据经数据预处理技术清洗、融合后,传输至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分析模块。该模块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构建设备健康状态评估模型,不仅能实现设备故障的早期预警,还能精准定位故障类型和故障点,例如通过分析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组分与浓度变化、绕组直流电阻的微小波动,可提前数月预测潜在的绝缘老化或接触不良故障。自动化系统依据这些分析结果,能自动发出控制指令,实现断路器的分合闸操作、隔离开关的远程调节以及冷却系统的智能启停,配合视频监控和机器人巡检,真正实现变电站的无人值守。这不仅大幅减少了人工巡检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还通过提前发现和处理故障,将变电站的平均故障修复时间缩短 50% 以上,显著提升了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和供电可靠性。

4.3 电力调度中的应用

电力调度依赖准确数据决策,而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数据采集系统通过部署在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站、配电网络以及用户侧的各类采集终端,实时收集发电侧的机组出力、煤耗、水位,输电侧的线路潮流、损耗、杆塔状态,用电侧的负荷曲线、用户类型、用电习惯等多环节、多维度数据,这些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生成统一格式的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调度中心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这些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动态图表、热力图和趋势曲线,让调度员能清晰掌握全网运行态势。在此基础上,系统运用优化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不仅能帮助调度员合理分配不同发电厂的发电任务,优化电网运行方式以降低网损,还能在用电高峰来临前,结合气象数据、经济指标和社会活动信息,精准预测负荷峰值和持续时间。根据预测结果,调度员可提前协调各类发电资源,制定详细的旋转备用计划,合理安排跨区电力输送,确保在负荷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平衡,避免出现拉闸限电情况,同时在负荷低谷时段,优化储能设备充放电策略,提高电网调峰能力,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五、结论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从数据采集的多元技术与系统构成,到数据处理的丰富手段与存储方式,再到在智能电网、变电站、电力调度等场景的广泛应用,切实提升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与高效性。随着科技持续进步,该技术将不断革新,为电力系统自动化迈向更高水平注入强大动力,推动电力行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子琪.海量数据环境下电力系统自动化巡检平台研究[J].自动化应用,2025,66(10):232-235.

[2]高超.基于大数据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的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5,(15):65-67.

[3]姜峰.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技术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4,(11):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