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储能微电网的调度控制策略研究
宋伟伟
江苏徐矿新能源有限公司 江苏徐州 221000
引言
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光伏储能微电网因能源供应本地化、节能减排等优势,成为解决偏远地区供电问题、提升配电网韧性的重要手段。它由光伏发电、储能、负荷及能量转换装置等组成,可离网或并网运行,在保障关键负荷供电、平抑光伏出力波动等方面作用关键。但光伏储能微电网调度控制面临复杂技术挑战:光伏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出力不确定性强;储能系统容量和充放电效率有限,难无限平衡光伏出力与负荷需求;微电网内负荷类型多,用电特性差异大,增加了调度控制难度。因此,研究科学的调度控制策略,实现光伏、储能与负荷协同运行,对提升微电网经济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意义重大。
一、光伏储能微电网调度控制的核心目标与影响因素
(一)核心目标
光伏储能微电网调度控制的核心目标包括供电可靠性、经济性、环保性和系统稳定性。供电可靠性要求微电网在离网或并网模式下持续稳定供电,离网时通过储能弥补光伏出力不足,并网时协调与主网的功率交换以避免电压或频率异常;经济性旨在降低运行成本,通过优化储能充放电和与主网的功率交互实现收益最大化;环保性强调优先消纳光伏发电,减少化石能源依赖以降低碳排放;系统稳定性则需维持电压、频率在允许范围内波动,通过储能快速响应平抑光伏出力骤变。
(二)影响因素
影响光伏储能微电网调度控制的因素主要有光伏出力特性、负荷需求特征、储能系统特性和运行模式切换。光伏出力受自然条件影响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其波动频率、幅度和持续时间直接影响调度方案;负荷需求因类型不同呈现多样特性,居民负荷峰谷差异明显,工业负荷相对稳定,动态变化要求调度策略具备适应性;储能系统的容量、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制约策略制定,容量有限难以长期储电,效率影响能量损耗,循环寿命限制需避免频繁深度充放电;运行模式在离网与并网间切换,不同模式下调度目标和约束条件不同,要求策略具备模式自适应能力。
二、光伏储能微电网的调度控制策略
(一)基于规则的调度策略
基于规则的调度策略通过预设逻辑规则实现能量分配与设备控制,原理简单、易于实现,适用于结构简单的微电网。常见规则包括优先级调度规则,即按负荷重要程度划分优先级,优先保障医疗设备、应急照明等重要负荷,光伏出力不足时削减低优先级负荷或调用储能放电;充放电阈值规则,设定储能充放电阈值,光伏出力大于负荷且储能荷电状态低于上限时充电,反之则放电,荷电状态超限时通过与主网交互或限制光伏出力调节;时段划分规则,按光伏出力与负荷需求变化划分时段,白天优先满足本地负荷并为储能充电,夜间由储能放电或主网供电。该策略计算量小、响应快,适合实时控制,但灵活性差,预设规则难以适应复杂运行条件,可能降低能源利用效率或缩短储能寿命。
(二)基于优化算法的调度策略
基于优化算法的调度策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最优能源调度方案,精度较高,适用于对调度精度要求高的微电网。常用算法有线性规划算法,将调度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模型,以总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约束光伏出力、储能充放电功率和负荷需求等,通过单纯形法快速得到小时级或日级最优计划,适用于短期调度;遗传算法借鉴生物进化理论,模拟自然选择、交叉和变异过程,适用于处理非线性、多约束的复杂调度问题,如考虑储能循环寿命损耗优化充放电策略,全局搜索能力强但计算复杂,适合离线制定计划;粒子群优化算法模拟鸟群觅食行为,将调度方案视为“粒子”,通过信息共享协作寻找最优解,收敛速度快于遗传算法,适用于实时调整储能充放电功率以平抑光伏波动。该策略能实现多目标协同优化,但对数据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高,算法参数设置影响结果稳定性。
(三)基于智能控制的调度策略
基于智能控制的调度策略结合模糊控制、神经网络、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类决策过程实现自适应调度,适用于不确定性强、动态变化剧烈的环境。模糊控制策略针对微电网的不确定性,通过模糊逻辑将定性经验转化为定量控制规则,如根据光伏出力偏差与储能荷电状态的模糊变量确定充放电功率,无需精确数学模型,鲁棒性强;神经网络控制策略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通过训练样本学习光伏出力、负荷需求与储能调度的关系,用于预测短期负荷需求以制定充放电策略,适合有大量历史数据的微电网;强化学习策略通过智能体与微电网环境持续交互优化策略,以获取最大经济性或可靠性指标“奖励”,自学习能力强,能适应长期运行且不确定性强的场景,但训练复杂,需大量交互数据。该策略自适应能力和鲁棒性强,但算法复杂,对硬件计算能力要求高。
三、调度控制策略的应用与优化方向
(一)多策略融合应用
单一调度控制策略难以满足复杂微电网需求,多策略融合成为提升调度效果的重要途径。可将基于规则的策略与优化算法结合,利用规则快速处理简单场景,复杂场景调用优化算法求解最优方案;或在智能控制策略中嵌入优先级规则,确保重要负荷供电可靠性。多策略融合兼顾简洁性与优化能力,能提高微电网在不同工况下的适应能力。
(二)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优化
现有调度策略多关注短期运行成本,未来应考虑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包括储能系统的折旧、维护和更换成本。通过优化储能充放电深度与频率,减少对储能寿命的损耗,在长期运行中降低总投入,实现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的平衡。
(三)提升抗干扰能力
面对极端天气、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调度控制策略需具备强抗干扰能力。通过构建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机制,局部故障时快速调整能源分配方案,利用冗余设备或储能系统维持关键负荷供电,增强微电网的韧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光伏储能微电网的调度控制是其高效稳定运行的核心,关乎能源利用效率、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基于规则的策略简单实用但灵活性不足,基于优化算法的策略精度高但实现复杂,基于智能控制的策略自适应能力强但对计算资源要求高。未来,通过多策略融合、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和抗干扰能力提升,调度控制将向更智能、高效、可靠的方向发展。随着新能源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调度策略将具备更强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光伏不确定性和负荷动态变化,为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系统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睿.光伏储能微电网源荷平衡配置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5(06):29-31
[2]郭杉,郭洋.含光-储-充的微电网日前经济调度方法研究[J].山东电力技术.2025(03):1-11
[3]谢志刚,陈丽娜.基于源网荷态势的光伏微电网需求侧响应调度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24(01):16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