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常来泽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内蒙古 兴安盟 137600

引言

事业单位是国家公共服务重要提供者,其档案管理含大量涉及国家机密、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隐私的信息,有极高历史与研究价值,是履职服务的重要依据。信息技术发展让档案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提升效率与便捷性。但信息技术具双刃剑效应,档案管理面临信息安全挑战,信息泄露等会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严重后果,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意义重大。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一)保护国家机密安全

事业单位档案中可能包含国家政策法规、战略规划、科研成果等重要机密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被敌对势力利用,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可以有效防止国家机密信息的泄露,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事业单位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其档案信息涉及教育、医疗、社保等众多领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确保这些档案信息的安全,能够保障社会公共服务的正常开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三)维护公民个人隐私

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还包含了大量公民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健康状况等。这些信息属于公民的隐私范畴,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可以防止公民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和滥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

(一)外部网络攻击风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网络化的推进,档案信息系统与外部网络的连接日益紧密。这使得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面临着来自外部网络的各种攻击,如黑客入侵、病毒感染、恶意软件攻击等。这些攻击可能导致档案信息系统瘫痪、档案信息泄露或被篡改,给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带来严重的损失。

(二)内部管理漏洞风险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如果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就容易出现管理漏洞。例如,人员权限管理不严格,可能导致非授权人员访问和修改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存储和备份不规范,可能导致档案信息丢失或损坏;信息安全意识淡薄,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在日常操作中出现违规行为,增加信息安全风险。

(三)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风险

自然灾害如火灾、水灾、地震等以及人为破坏如盗窃、破坏设备等,也可能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风险可能导致档案信息载体损坏,使档案信息无法恢复,给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技术层面

1.加密技术

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档案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例如,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对大量档案数据进行加密,提高加密效率;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对加密密钥进行加密,增强密钥管理的安全性。同时,定期更新加密算法和密钥,防止加密信息被破解。

2.访问控制技术

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对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根据用户的职责和工作需要,分配相应的档案信息访问权限,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授权范围内的档案信息。采用身份认证技术,如用户名/密码认证、数字证书认证、生物特征认证等,对用户身份进行准确识别,防止非法用户访问档案信息系统。

3.备份与恢复技术

制定完善的档案信息备份策略,定期对档案信息进行备份。可以采用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相结合的方式,将备份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以防止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导致档案信息丢失。同时,建立快速有效的档案信息恢复机制,在档案信息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确保档案信息的可用性。

4.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网络安全设备,对档案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防护。防火墙可以阻止外部网络的非法访问,IDS 和 IPS 可以检测和防御网络攻击,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威胁。同时,定期对网络安全设备进行更新和升级,提高其防护能力。

(二)管理层面

1.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晰各部门与人员职责权限。制定管理规范,严格规定档案信息采集、存储等各环节。同时强化制度执行与监督,定期检查评估执行情况,及时察觉并解决其中问题,保障档案信息管理规范有序。

2.加强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定期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如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等,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建立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理流程和措施,提高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能力。

3.强化信息安全管理监督

建立独立的信息安全管理监督机构,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监督机构应定期对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行审计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信息安全管理的外部监督,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提高信息安全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人员层面

1.加强信息安全培训

定期组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其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内容包括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使档案管理人员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面临的威胁,掌握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加强对新入职员工的信息安全培训,确保其在上岗前具备必要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

2.建立信息安全考核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考核机制,将信息安全工作纳入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对在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信息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通过考核机制,激励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参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提高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培养专业信息安全人才

事业单位应注重培养和引进专业的信息安全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保障队伍。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合作,提高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同时,为信息安全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信息安全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作为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技术、管理与人员多层面。当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安全形势严峻,事业单位务必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安全,积极构建科学完备的保障体系。从强化技术防护、健全管理制度、提升人员素质发力,防范风险,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完整可用。且信息技术持续创新,该保障体系也需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以应对新挑战与需求。

参考文献

[1]秦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网络安全防护对策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10):0052-0055

[2]黄晓莺.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J].兰台内外.2024(27):27-29.

[3]邓艺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路径探析[J].办公室业务.2024(0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