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摩托车越野驾驶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

沙辉 王文广

陆军特种作战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2

1.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全年交通事故共 254738 起,其中摩托车事故达 47330 起,占比 18.58% ;事故造成 9034 人死亡,54518 人受伤。相较于普通道路骑行,摩托车越野驾驶在复杂多变的地形及障碍下进行,其安全风险更高,事故发生率及伤害程度必定会高于常规驾驶。这凸显了当前摩托车越野驾驶领域防护措施不足的紧迫性,本文针对摩托车越野驾驶的安全防护问题,探索有效的防护对策,以降低事故发生率、减轻事故伤害程度,提升驾驶员安全。

2.摩托车越野驾驶风险因素分析

2.1 管理因素

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安全训练的根本保障。这要求建立并严格执行涵盖全过程的安全管理规范。具体而言,每次训练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详尽有效的安全应急预案;预案的可行性与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需通过定期的安全演练来检验和提升。缺乏健全且可落实的管理制度,安全训练将流于形式,会显著增加事故风险。同时,训练场地的规范化维护与安全管理也重要。必须建立场地巡检、维护保养和隐患排查的长效机制,忽视场地维护与管理,将直接提高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2.2 人为因素

在越野驾驶训练中人的因素同样不可忽略。驾驶员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等都会影响事故率。技能水平较低的人员如果不按照要求逐步训练,忽视基础能力培养,极易引发事故。在需要较高技巧的训练科目中,经验不足者盲目求进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此外,驾驶员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心理素质差的学员进行高难度训练时,容易因紧张导致摔车。若驾驶员未掌握正确的防护动作,也极易造成手部等部位严重受伤。

2.3 车辆与防护装备因素

车辆方面:一方面,高强度颠簸环境下,车辆易出现机械故障,直接导致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车辆安全性能缺失(如无防抱死系统)也容易引发车辆失控。在装备方面:头盔护具未按规定穿戴,就无法在摔车时提供足够保护;使用质量不达标或假冒伪劣产品(如头盔安全性能差),无法有效吸收能量,轻则致伤,重则致命。

2.4 环境因素

摩托车越野驾驶常面临崎岖山路、泥泞路、陡坡等复杂地形,车辆易失控,事故风险高。例如山地骑行时,车手需精准操控车辆,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倒或翻车。此外,越野场地或野外道路常有石头、坑洞等障碍物,车手难以提前察觉,易引发碰撞。例如在林道越野驾驶时,突然出现的障碍物也可能导致车手反应不及,发生甩车,造成安全事故或人员受伤。天气突变也会显著增加风险,既导致路面湿滑,又降低能见度,严重影响摩托车驾驶安全。

3.摩托车越野驾驶风险防护综合对策体系构建

3.1 规范化与制度化的管理对策

在制度层面构建摩托车越野驾驶防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制定落实训练前风险分析、应急预案与演练制度;制定越野摩托车防护装备强制标准(如头盔的认证要求),确保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装备。在训练阶段强制要求参训人员全程正确穿戴全套防护装备;针对不同训练场景制定合理的护具穿戴细则。训练场地的路线设计须优先考虑安全,科学设置安全区、缓冲区;障碍物设置需规范合理,教练员要试驾评估并修正隐患。最后是建立日常检修制度,包括防护装备和车辆的强制检查制度和老化装备部件定期更换制度。

3.2 驾驶员能力提升与状态管理对策(1)建立多元化递进式训练模式

训练总体上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逐级递增训练难度,先在铺装基础场地进行基本技巧的练习;熟悉后再提高难度,进行不同地形的训练,这方面训练涵盖沙地控速、泥地脱困以及岩石路段平衡技巧,让训练者能在复杂地形中精准操控车辆;最后进行实战化场地的综合训练,升华对技巧的运用。同时,注重装备适配训练,确保训练者正确佩戴与调整装备,如精准调节头盔系带松紧度、保障护膝关节活动度,从而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发挥装备最大效能。此外,将虚拟仿真训练与实车训练相结合,借助虚拟仿真技术高度还原复杂场景,让训练者在安全环境下熟悉并掌握应对技巧,再到真实环境中巩固技能、积累经验,最终实现技能的全面提升。

(2)采取疲劳监测与干预策略

在越野驾驶训练中,要进行疲劳监测,制定合理的单次训练时长,时间到就进行强制干预(暂停、放松或休息),避免因为疲劳而出现意外情况。训练时间越长,训练人员对训练线路越来越熟悉,疲劳或肾上腺素水平的上升也容易造成训练人员过度自信和激进,容易造成训练事故。因此,有必要进行疲劳监测并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

(3)提高风险意识与应急能力

通过风险预判训练让驾驶员识别地形风险点,进而评估自身能力与环境的匹配性;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紧急避险训练,通过对突发障碍避让、失控救车等专项技术训练提高驾驶员对突发情况的处置能力。同样,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也应进行专项训练,比如翻车后如何安全撤离、受伤后的自救与呼救等。最后是增强团队协作训练,保持跟车距离的控制,发生摔车后队友应第一时间互助,减少伤害。

3.3 车辆与防护装备技术优化对策

鉴于越野驾驶的高风险特性,防护装备性能提升势在必行。头部防护方面,研发轻量化高抗冲击材料(如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制造头盔壳体;开发动态适配头盔,可根据头部动作自动调节内衬压力,增强头盔的防护效能。躯干防护方面,优化护甲结构,采用分层缓冲设计(外层抗穿刺,内层高吸能);在护甲衣上集成智能传感器与安全气囊系统,训练过程随时监测撞击力阈值并触发气囊弹出保护。四肢防护方面,开发可调节关节护具提升兼容性与舒适度。车辆辅助安全方面,加装防滚架以降低翻车时车身变形风险;换装智能仪表盘实时监测并预警车速、车身倾斜角度等参数,驾驶员能实时了解车辆动态。

3.4 环境与场地安全优化对策

科学规划与设计是场地安全的基础。在场地路线规划阶段,做合理的难度分级,科学设置足够的缓冲区。针对识别出的高风险点,须配置有效的被动防护设施,如轮胎墙、防撞水桶、防护土坡等,以吸收冲击能量,降低事故伤害程度。其次,建立并严格执行场地常态化维护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制定详细的场地巡检、保养和隐患排查清单,对防护设施的完整性进行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损坏或老化,必须立即修复或更换。同时落实隐患整改的闭环管理流程,确保所有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最后,提升场地智能化监控与预警能力。部署视频监控系统,辅助组织者实时掌握训练动态和潜在风险。建立环境监测设备,实现对气象条件的实时感知与预警。

4.结论

本文研究通过系统解析摩托车越野驾驶中人、车、环、管四维风险因素,创新性构建了涵盖制度规范、技术革新、能力培养及场地优化的协同防护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单一防护局限,以管理机制为纲、智能装备为盾、科学训练为基、环境控制为屏,形成多层次防御网络。研究成果对降低摩托车越野驾驶伤害率、提升应急救援效能具有实践意义,同时促进摩托车越野驾驶(运动)训练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