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课程的衔接策略探究
白艳梅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一中学 137400
引言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需“为学生发展人工智能素养奠定基础”,人工智能课程则需“依托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 AI 思维与创新能力”。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聚焦“数据处理与编码 、算法初步、信息系统应用”等基础能力培养,人工智能课程侧重“机器学习、智能应用设计”等进阶能力训练,二者本质是“基础—提升”的递进关系,其有效衔接是落实“数字素养与技能”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探究新课标背景下两课程的衔接策略,对构建系统化的技术素养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标对高中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课程衔接的核心要求
(一)知识衔接:构建“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
需避免“重复教学”与“知识断层”,按照“信息技术铺垫基础—人工智能深化拓展”的逻辑重构内容。例如,人工智能课程中的“机器学习原理”,需衔接信息技术的“算法逻辑”,形成“语法—算法—模型”的螺旋上升链条。
(二)能力衔接:实现“工具应用—思维创新”的递进
信息技术课程侧重培养“工具操作、数据处理”等基础能力;人工智能课程需在此基础上,培养“模型设计、智能应用创新”等进阶能力。
(三)素养衔接:达成“数字素养—AI 素养”的协同
信息技术课程培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数字素养,如“辨别数据的真实性与价值”;人工智能课程在此基础上,强化“AI 伦理判断、智能创新意识”等 AI 素养,如“思考 AI 模型的偏见问题”“设计符合伦理的智能应用”,最终形成“数字素养为基、AI 素养为翼”的综合素养体系。
二、内容重构环节:梳理衔接节点,构建“知识衔接图谱”
系统梳理两课程的重叠与关联内容,明确“信息技术前置内容”与“人工智能拓展内容”,形成结构化的衔接图谱,避免重复与断层。以“数据处理”模块为例,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需掌握“用 Python 的 Pandas 库清洗学生成绩数据(删除重复记录、填充缺失分数)”“绘制成绩分布柱状图”;进入人工智能课程后,需在此基础上,学习“将清洗后的成绩数据标注为‘优秀/合格/不及格’标签”“将数据划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为后续“成绩分类模型训练”铺垫,实现知识无缝衔接。
三、目标分层环节:设定“基础—提升—拓展”三级衔接目标
根据两课程的递进关系,为每个衔接模块设定分层目标,确保信息技术目标服务于人工智能目标,形成目标闭环。以“AI 图像识别”相关内容为例,具体目标设计如下:
信息技术课程(基础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Python 读取图像文件”“提取图像像素数据”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使用 Python 库(如 PIL)处理简单图像(裁剪、调整尺寸),并将像素数据转化为表格格式;
素养目标:形成“图像数据可被计算机处理”的信息意识。
人工智能课程(提升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图像识别的基本原理(像素特征与分类的关联)”,
掌握“简单图像分类模型的训练流程”;
能力目标:能将信息技术课程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导入 AI 模型,完成“猫/狗图像”的简单分类训练;
素养目标:初步具备“用数据驱动 AI 模型”的计算思维。
综合拓展目标(跨课程):
能独立完成“图像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技术)—模型训练—识别测试(人工智能)”的完整流程,设计“校园植物图像识别”小应用。
四、活动设计环节:开展“跨课程项目式活动”,实现衔接落地
以“项目任务”为纽带,将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与人工智能的进阶探究融入同一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两课程的衔接关系。以“图像处理与 AI 识别”为例,具体设计如下:
项目 1:“校园植物 AI 识别”小应用开发信息技术阶段(基础铺垫):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校园内 10 种常见植物的照片(每种 20 张),使用 Python 的 PIL 库统一调整图像尺寸、格式,提取每张图像的 RGB 像素数据,整理为“植物图像数据集”,并为每张图片标注“植物名称”标签,完成“数据集构建”。
人工智能阶段(创新应用):
基于构建的数据集,学生使用简化版 AI 开发工具训练“植物分类模型”,将信息技术阶段处理的图像数据导入工具进行模型训练;训练完成后,测试模型对“新拍摄植物照片”的识别准确率,分析“识别错误的原因(如叶片角度、光线差异)”,并返回信息技术阶段优化数据;最终将模型导出,嵌入简单的 Python 界面,开发“校园植物 AI 识别”小应用,实现“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应用开发”的跨课程衔接。
五、评价协同环节:建立“衔接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
知识衔接度评价:通过“项目报告”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支撑人工智能应用”的逻辑,如在“成绩预测模型”报告中,是否清晰说明“Python 数据处理如何为模型训练提供合格数据”;
能力递进度评价:通过“操作考核”评估学生从“基础工具应用”到“进阶创新”的能力提升,如在“植物识别项目”中,能否独立完成“图像处理(信息技术)—模型优化(人工智能)”的全流程;
结束语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课程的衔接,是落实“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目标的关键举措。通过“内容重构梳理衔接节点、目标分层明确递进方向、项目活动实现实践落地、协同评价保障衔接质量”的策略,可打破两课程的割裂状态,形成“基础—提升—应用”的系统化育人体系。未来,还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师培训、完善分层任务设计,推动两课程衔接走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为培养“懂技术、会创新、有伦理”的新时代高中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安冬芳. 人工智能赋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 [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5, (08): 40-41.
[2]杨晓玲. 探究以人工智能为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优化策略 [J].科学咨询, 2025, (06): 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