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中积极心理学干预对学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
田丽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宁小学•45000
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语文写作不仅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环节,更是情感、思维与创造力综合展现的平台。近年来,尽管写作在课程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学生普遍存在写作兴趣低、内容空泛、缺乏个性化表达等现象,影响了其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与创造潜力,成为写作教学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此背景下,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关注积极情绪、发展潜能等理念,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启发。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教育融合路径(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及其教育意义
积极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于20 世纪末提出,核心目标在于探究人类如何实现心理健康与潜能发展。其理论体系以“PERMA”五要素为基础,即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情绪激活、意义建构与正向反馈机制,促进学生内在驱动力的发展,有效提升学习效能与幸福感[1]。
(二)积极心理学与小学教育的契合点
积极心理的内容极其宽泛,而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积极心理,具有特定性与指向性,主要包括积极心态和主动心理。教师要立足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将积极心理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2]。尤其在写作教学中,正向体验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写作焦虑(Writing Apprehension),提升其表达意愿。
(三)积极心理学介入语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在写作过程中,小学生常因语言储备有限、思维定势严重或情感压抑而产生表达障碍。例如,部分学生在面对开放性题目时出现“无话可写”的现象,本质上是心理安全感缺失及表达焦虑的体现。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写作教学,可通过“情绪唤醒+自我肯定+目标引导”的策略链条,打通学生写作的心理路径。
二、积极心理学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干预策略
(一)营造积极的写作课堂氛围
构建安全、接纳、支持性的写作课堂环境是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的首要前提。教师需有意识地淡化写作教学中的“标准化评判”思维,强调个体独特表达的价值。如课堂中通过“写作墙”展示学生不同风格的作品,避免将写作结果进行横向排名,转而注重纵向成长反馈。在教学互动中,教师可运用开放式问题(如:“你今天最想表达的一个情绪是什么?”)激活学生内心情感,以情绪唤起带动写作灵感的生成。
(二)设置富有意义与成就感的写作任务
积极心理学强调任务的“意义感”对动机激发的决定性作用。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向写作”、“角色投射写作”等策略。例如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后,布置任务为“如果你是葫芦的守护人,你会怎么对待老鼠的问题”,借助角色带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激发其创造表达。同时,每完成一次写作任务即提供具体、可视化的成就反馈,如“成长进度条”“个人词汇库更新记录”等,增强学生的目标感与成就体验。
(三)情绪调节与心理激励机制的引导
在写作课前,教师可设置5 分钟的情绪调节环节,借助积极暗示语言(如“今天的你特别适合讲一个特别的故事”)及简短冥想引导,让学生从考试式心态过渡到表达状态。此外,引入“感恩写作”主题(如“我想感谢的那个人”),激发学生内心温暖情绪,打开情感表达通道。心理激励方面,采用“成就卡片系统”,记录学生在写作中展现的创造性语言、独特角度、深刻情感等,每月回顾一次,强化积极自我认知。
(四)加强自我认知与内在动机的培育
创造性表达的本质,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经验与认知的整合再输出。教师需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主动觉察内在情感,鼓励其在作文中使用第一人称自述、自问自答等形式。如在“我的秘密基地”写作中,让学生通过绘图、关键词联想、内部独白三步法先构建个人化语境,再进入文字表达阶段。此外,通过自评量表(如“我今天的创意评分表”)引导学生反思写作过程。
三、积极心理学干预对学生创造力提升的效果分(一)创造力的基本内涵与评价指标
在教育心理学视域中,创造力主要包括发散性思维、独创性表达与情境重构能力三大维度。小学语文写作的创造力评价可结合以下指标:①想象力的丰富程度; ② 语言组织的新颖性; ③ 情感表达的真切度;④题材切入的独特性。教师可使用“创意作文评分量表”(如 Torrance Adaptation for Young Writers)对学生作品进行结构性评价,确保评价维度客观全面。
(二)实证研究与教学案例分析
在某市中心小学进行的一项对照实验中,实验组采用积极心理干预写作教学,持续8 周,共计16 课时。干预策略包括积极情绪引导、写作任务意义建构与自我认同激发。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写作创造力评分平均值为42.3 分,对照组为 35.6 分,提升幅度达 18.8%. 。在访谈中,多数实验组学生表示“更喜欢写作了”,“感觉自己有很多想法想写出来”。此外,学生作文中使用比喻、拟人、倒叙等写作技巧的频率显著提升,文本内容更具张力与表现力。
(三)积极心理学干预在创造力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积极心理干预提升创造力的机制主要包括:①情绪唤醒扩大了思维空间,有助于词汇、经验之间的自由联结;②正向激励降低表达抑制,促使学生更加勇于尝试独特表达方式; ③ 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使其在面对挑战性写作任务时展现出更高的坚持性与自信
。这些机制共同构建出一个高心理安全度、高表达动机、高认知流动性的写作环境,为创造力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尽管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展现出显著成效,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挑战。首先,教师专业认知的局限导致干预策略碎片化,缺乏系统设计。其次,部分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固定性思维较强,对正向引导的反应较迟缓。再次,传统作文评价体系重“结构规范”,轻“个性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意的外显。因此,需从师资培训、教学设计与评价机制三方面形成联动改革,推动积极心理干预落地深植。
总结: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与创造潜能。通过正向情绪调动、意义建构与自我认同激励等策略,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该干预路径的积极成效。未来应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评价机制,推动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在语文写作中的系统化应用,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婷,陆秋琴.积极心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界,2023,(14):26-28.
[2]李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16):43.
[3]王迎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7):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