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的可持续性路径探索

作者

沈肖

大竹县财政局 四川大竹 635100

引言:

面对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县级财政部门的预算安排和绩效管理,应从单纯保障机关单位日常运转的“保基本”思维,转向更加注重推动本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促发展”导向[1] 。而预算就是政策实现效果、资源配置公平程度和公共服务提供质量的根本。因此做好预算的统筹安排,不仅是稳定财政自身运行的基础,还是促进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筑牢财政运行根基

地方财政稳定可持续发展是地方公共服务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当下很多市、县面临着税收结构不合理、刚性支出增加、收支矛盾尖锐、债务压力增大的风险,如果预算编制缺乏长远性规划与全局的调控,将会出现严重的财政失衡或财政危机[2]。只有通过科学预算编制、强化收支平衡意识、调节消费结构等手段有效防范财政风险,提升地方财政抗风险能力。为地方政府发展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奠定良好经济的基础。

(二)有益于提升治理效能水平

财政可持续不仅反映了财政资金运作的情况,也是财政资金管理有效性与效率的体现。精细化、公开与合规的管理可以通过提升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同程度,降低资源浪费,从而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以及公众事务的响应速度。尤其是在重大项目分配和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科学、精准地制定预算,不仅是政府治理能力的体现,更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政府诚信的信任度。如何合理配置财政资源、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决策水平与责任担当,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对公共财政透明度和公正性的认知与信心。因此,推进精细化、更加完善的预算管理是完善区域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有利于保障民生发展需求

财政可持续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民生领域具有长期性、刚性和不可逆特征,其资金保障必须建立在稳定的财政基础上。若预算安排短视或过度透支未来财力,将导致公共服务质量下降、群众获得感减弱,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唯有坚持量入为出、突出重点、动态调整,才能确保民生支出可持续、有保障,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价值导向。

二、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的可持续性路径

(一)完善全口径预算,强化统筹管理

全口径预算管理是实现财政可持续性的制度基础。当前部分地方仍存在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社保基金预算“四本账”分割运行的问题,导致资源分散、重复配置甚至隐性债务风险。应推动预算编制从“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将所有政府收支纳入统一预算体系,明确各类资金来源与用途边界,增强财政统筹能力[3]。

具体而言,地方财政局需牵头建立跨部门预算协调机制,打通财政、发改、国资等职能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收入预测、支出安排、绩效评估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同时,对非税收入、土地出让金等关键指标实行精细化测算和动态调整,确保预算刚性约束与弹性调节并重,为财政可持续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二)推进绩效预算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绩效预算是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路径,传统“重分配、轻结果”的预算模式易造成资源错配与浪费,难以回应高质量发展要求[4]。当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增大、加力空间有限,为确保民生得到有效改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在结构调整中更加突出政策的提质要求和增效导向,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到刀刃上。地方财政局应以绩效目标为导向,将绩效理念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责任机制。可先行试点重点领域如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量化评估,形成“事前设定目标—事中跟踪监控—事后绩效反馈”的闭环链条。

此外,将绩效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对低效项目压减或取消,对高效项目优先保障,真正实现财政资源向“高产出、强效能”领域倾斜,推动预算从“投入导向”转向“结果导向”,提升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

(三)构建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债务风险

地方债务风险已成为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重大隐患。近年来,部分市县因盲目举债、融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出现偿债压力加剧、隐性债务抬头等现象,威胁财政安全。

为此,必须构建覆盖债务规模、结构、成本、偿还能力的全链条风险预警体系。地方财政局应依托财政大数据平台,设置债务率、偿债覆盖率、利息负担占比等核心指标阈值,实施动态监测与分级预警;建立“红黄蓝”三级响应机制,对高风险地区及时干预、限制新增债务;同步加强政府融资平台规范化管理,严控违规担保和变相举债行为。此外,应定期向社会公开债务信息,增强透明度,接受人大监督与公众评议,筑牢债务风险防控底线,确保财政运行安全稳健。

(四)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资金来源

在税收收入和土地财政下滑且债务发行放缓的背景下仅靠传统财政收入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亟需通过制度创新拓展多元化筹资渠道。地方财政局应主动探索 PPP、特许经营、REITs、专项债 + 市场化融资等新型模式,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缓解财政支付压力。

例如,对城市更新、产业园区、生态环保等领域,可通过“政府出资 + 社会资本运营”方式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对优质资产如老旧厂房、闲置校舍等,可盘活存量资产注入 REITs 产品,提高流动性与回报率。再者,还可以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金融工具,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形成财政资金撬动、市场力量补充的良性循环,为财政可持续注入新动能。

三、总结

总而言之,推进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制度完善为基础、绩效理念为核心、风险防控为底线、多元筹资为补充。通过构建全口径预算体系、深化绩效改革、健全预警机制、探索创新融资方式,可有效增强财政韧性与治理效能。未来应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与数字赋能,加强地方预算管理发挥管控引领作用,切实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少华.深化地方财政预算执行管理的相关策略研究[J].中国产经,2021,(12):38-39.

[2]江莎.基于预算绩效管理强化地方财政预算编制[J].营销界,2021,(20):137-138.

[3]云南镇雄:“六个全面”助推财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J].中国财政,2020,(16):73-74.

[4]吴金锁.如何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强化地方财政预算编制工作[J].财会学习,2020,(14): 1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