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窑变映茶香:钧瓷与茶叶的千年共生之道

作者

王文龙

窑客文化(河南)有限公司

在中国传统文化谱系中,茶叶与陶瓷是代表性文化符号。从神农氏“尝百草得荼而解”的传说,到与“耕而作陶”的创世实践,便早已将茶与陶的命运紧密相连。[1]而在众多陶瓷品类中,产自河南禹州的钧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奇观,成为承载茶文化精神的陶瓷载体。从宋代文人的斗茶雅事到当代茶人的品茗日常,钧瓷与茶叶在器物功能、美学意趣与哲学[2]内涵上交相呼应,演绎了跨越千年的共生之道。

一、历史脉络:茶风与瓷韵的时空同频

茶与瓷的邂逅,是先民日常生活智慧的必然。《神农百草经》载:“荼解百毒”,印证了茶的药用价值,而同期陶器的诞生,则为茶的饮用提供了最初的器物支撑。这种原始关联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深化,最终在钧瓷身上绽放独特光彩。

唐代是茶文化与陶瓷文化共同勃兴的时代。随着饮茶之风从南方传入北方,加之佛教盛行带来的禅茶需求,[3]北方陶瓷业迎来革新发展契机。唐代花釉瓷器突破了单色釉的局限,生产的花釉水注、茶盏等器具,成为北方饮茶者首选,这为宋代钧瓷茶器的崛起埋下了伏笔。[4]此时的茶叶多为饼茶,需经炙烤、碾磨后煎煮,厚重的花釉茶器既能承受高温,又能凸显茶汤色泽,器物功能与饮茶方式实现了初步调试。

宋代的“点茶”时尚,将钧瓷与茶叶的结合推向第一个高峰。[5]宋代饮茶追求“茶白盏黑”视觉效果,以利于“斗茶”时观察茶汤浮沫的形态与持久度。禹州钧窑顺势烧制的黑釉、黑釉白斑茶盏以及天青、天蓝釉系列器具,因釉色莹润、胎质厚重,成为文人斗茶的上品。[6]禹县白沙宋墓壁画中描绘的执壶,更成为当时茶器流行的实物佐证。这一时期,钧瓷突破青瓷以铁为呈色元素的传统,开创铜红釉系的烧造技术,其窑变产生的自然纹理,与宋代“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相得益彰,使茶器超越了实用层面,成为承载文人审美情趣的艺术品。[7]

明清时期,饮茶方式从“点茶”转为“泡茶”,芽茶的流行使得茶汤色泽偏绿,白色、青色的钧瓷茶盏随之成为主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禹州闵庄窑的发掘表明,明代早中期的民窑钧瓷中,盏、壶等茶器占据相当比例,印证了钧瓷茶器的日用化趋势。[8]明末清初,北方钧窑虽暂趋衰落,但南方窑口对钧釉的仿制从未间断。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在唐英主持下创烧的炉钧釉、窑变釉茶器,造型丰富、工艺精湛,既有茶壶、茶盏等实用器,也有茶盘、盖碗等配套器具,成为宫廷与文人追捧的珍品,将钧瓷茶器的工艺水准推向新高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钧窑在五大名窑中率先复苏,改革开放后的钧瓷茶器更是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吸纳众长,其天然健康的特质与“窑变”美学,完美契合了当代品茗赏器的文化需求,重新成为茶文化舞台的核心角色。

二、工艺共生:钧瓷特质与茶性的天然契合

钧瓷能成为历代茶人的青睐之选,根本在于其工艺特性与茶叶品性的深度适配。从原料甄选到高温烧制,钧瓷的每一道工序都暗藏着与茶性相契的密码,成就了“器为茶用”的至高境界。

原矿材质的天然健康,是钧瓷茶器的立身之本。禹州神垕镇素有“东山煤,西山釉,北山瓷土处处有”的资源优势,钧瓷茶器的原料均取自当地天然矿石,包括长石、方解石、玛瑙石、铜矿石等,辅以植物灰、牛灰等天然辅料,全程无化学元素添加。这种纯粹的原料构成,使得钧瓷茶器在安全性上远超普通陶瓷——检测数据显示,钧瓷的铅溶出量仅为普通陶瓷的 1% ,镉溶出量更是低至普通陶瓷的 1.3% ,远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彻底打消了品茗时的健康顾虑。[9]对于注重“养生”的茶人而言,这种原矿茶器不仅是饮茶工具,更是健康生活的载体,其含有的天然微量元素还能在品饮过程中被人体温和吸收,实现“饮茶即养生”的效果。

1300 摄氏度的高温烧制工艺,赋予钧瓷茶器独特的实用性能。钧瓷需经素烧与釉烧两道工序,高温下胎釉充分瓷化,形成致密的结构,使得器物气孔率极低,吸水率接近于零。[10]这种特性带来两大优势:一是不吸附茶汤异味,即便隔夜使用也无有害物质滋生,换茶时只需热水冲洗即可,真正实现“一器多泡”而不串味,完美保留茶叶的本真香气;二是保温性与导热性达到精妙平衡,胎质淳厚、釉层肥润的茶器既能维持恒定水温,让茶叶内含物质充分释放,又能避免烫手,出汤速度也优于紫砂类茶器,让茶汤口感更显醇厚。老茶客尤为偏爱用钧瓷壶冲泡老六安茶,正是看中其能锁住茶香、恒定水温,使茶汤回甘更迅速,喉部清凉感更持久的特质。

窑变釉色的自然幻化,则为茶器与茶叶的搭配提供了无限可能。钧瓷的釉色变化源于铜、铁等金属元素在窑内氧化还原气氛中的化学反应,每一件器物的色彩与纹理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之作”。这种特性与不同茶类形成了奇妙的视觉与味觉呼应:红色系钧瓷壶搭配红茶,釉色如胭脂海棠,与红艳明亮的茶汤相映成趣,尽显高贵典雅;黑色、灰褐色系器具冲泡普洱、黑茶,沉稳厚重的釉色与茶的陈韵相得益彰;月白色钧瓷则适配白茶,淡雅釉色与清雅茶香共同营造出空灵意境;青蓝色系茶器泡制绿茶,更能凸显茶汤的清澈透亮,强化口感的清爽宜人。这种“因茶择器”的搭配艺术,让品茗过程成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

结语:窑火不灭,茶香永续

从宋代窑口的烟火缭绕到当代茶席的灯光璀璨,钧瓷与茶叶的共生故事已延续千年。钧瓷以其原矿材质的健康、高温烧制的实用、窑变釉色的美学,成为茶叶最好的“知己”;茶叶则以其丰富的品类、多变的口感、深厚的文化,赋予钧瓷超越器物的精神内涵。在两者的互动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器为茶用”的实用智慧,更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匠人顺应自然规律烧制钧瓷,茶人遵循时节变化择茶而饮,器物与饮品共同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窑火依旧在神垕镇的窑厂里燃烧,茶香依然在千家万户的茶席上飘荡。钧瓷与茶叶的共生之道,早已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搭配,成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范本。当我们用一件钧瓷茶器冲泡茶叶时,品味的不仅是茶汤的甘醇,更是千年文化的韵味,是匠人匠心与自然造化共同书写的东方传奇。

[1]葛露.钧瓷茶器造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J].福建茶叶,2016,38(04):181-182.

[2]郭君健.文化传承视角下中原历史名窑陶瓷烧制技艺保护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0,31(02):69-75.

[3]刘志扬.茶及饮茶习俗向北方民族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传播[J].西北民族研究,2024,(01):49-64.

[4]李民举.谈谈钧瓷的几个概念[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03):31-36+159 .

[5]李向易. 论唐宋以来茶文化对陶瓷茶具的影响及启示[J]. 陶瓷研究,2020,35(2):55-58.

[6]刘宏举,刘润桦,郑玉珠. 钧官窑瓷器美学与工艺成就浅析[J].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2(8):98-100.

[7]王洪伟. 美在意象:钧瓷美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性考察(二)[J]. 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53(9):8-13.

[8]刘涛.近十年来钧窑考古与研究述评[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03):45-56+159.

[9]李文杰,张文超,王菲. 萃取液浓度对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日用陶瓷铅、镉溶出量的影响研究[J].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16,22(4):217-224.

[10]孔春生.钧瓷的烧成与探索[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4):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