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研究
翁梦瑶 张启航
身份证号码:410305198908223521 身份证号码:411024199110150077
引言
建筑给排水设计是确保建筑功能与居住舒适性的关键因素。本文围绕常见的给排水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方案,旨在提升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效率与可靠性。
1 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常见问题
1.1 水压不足问题
在给排水设计中,水压不足与不稳定问题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且在高层建筑中尤为常见。水压过低会导致水流微弱,严重影响生活用水和火灾时的消防用水,而水压不稳则会引发用水设备频繁开关,降低使用寿命。水压不足的成因通常与供水设施的能力、建筑物的高度、以及给水管径大小有关。例如,供水泵选型不合适或管径设计不够精确都可能导致供水系统出力不足。此外,供水管网中的阀门开启不当或管道中的气囊等障碍物也能造成管网中的水流不畅和水压下降。水质问题在给排水系统中也很普遍,尤其是在自来水质量可能受到外部污染的情况下。水质不佳可能导致管道腐蚀、设备损坏、以及对居民健康产生风险。水中的重金属、病原体、化学物质和沉淀物都可能对水质产生负面影响。
1.2 节能节水措施应用成本高
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措施,虽然具有绿色环保的优势,但是会增加工程设计成本与建设成本,使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因为成本过高,导致建筑企业失去利用节能节水措施的热情,出现节能节水措施应用效果差的情况。虽然我国针对绿色环保技术进行宣传和推广,但是此类技术的造价较高,无法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效益,从而影响绿色环保技术的推广。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一问题,会影响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不利于实体经济建设。
2 建筑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中水、废水及污水处理技术应用
中水、废水及污水处理技术是应对水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核心手段,通过分级处理实现水质净化与资源化利用。中水处理以生活污水或雨水为原料,经物理法(膜滤、砂滤截留悬浮物)、生物法(活性污泥法分解有机物)及物化法(混凝沉淀强化净化)等工艺,产出可回用于绿化、工业冷却的非饮用水。工业废水处理则需多级组合工艺,预处理阶段通过气浮、混凝去除油污,生物降解环节采用好氧/厌氧工艺分解复杂有机物,深度净化结合臭氧氧化与活性炭吸附,确保出水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同时回收工业原料促进循环经济。广义污水处理技术涵盖物理拦截(格栅除杂)、化学氧化(降解毒性物质)与生物转化(微生物代谢有机物)的综合应用,如南安市污水处理厂采用“生物处理+膜分离”组合工艺,使生活污水经多级处理后达到回用标准,实现“污水变清流”的生态目标。
2.2 材料选择与绿色施工
在材料选择方面,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应优先选用低碳、环保、可回收的管道、阀门及配件等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组件,采用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PVC、PE 等高性能管材。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较低的生产能耗、较长的使用寿命,还能有效减少系统的水流阻力,提高给水系统的整体能效和运行效率。对于排水系统,采用符合环保标准的耐腐蚀、耐老化材料,能有效降低管道腐蚀和渗漏现象,确保排水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同时,考虑到水质安全问题,选择具有抗菌、防结垢功能的管材及配件,能够有效提高水质卫生水平,减少水处理所需要的化学品,提升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环境友好性。绿色施工在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同样至关重要。施工过程中应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合理利用建筑现场的原材料,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及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在管道安装过程中,应采用无焊接、无有害气体排放的连接技术。这些技术不仅符合绿色施工的环保要求,还能确保系统的密封性和长期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应合理规划和调度施工进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扰动,优化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施工工艺,减少因施工不当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施工完成后,应进行严格的检测和调试,确保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达到设计标准,最大限度延长系统使用寿命,确保建筑物长期高效运行。
2.3 热水供应系统节能设计
热水系统能耗在建筑总能耗中占比显著,其节能设计是降低建筑运行成本的关键环节,优先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将其与建筑屋面结构深度融合,实现光热转换设备的高效安装与集成,采用集中供热结合分户计量控制模式,可避免分散式系统重复建设导致的能源浪费,同时借助蓄热装置调节昼夜热水供需差异。针对热能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需对热水管道进行全面保温处理,并缩短输送路径以减少热损失,设置热水循环回流装置,既能避免用户用水初期冷水浪费,提升使用体验,又可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基于用户用水习惯实现分时段加热、流量调控与能耗分析,推动热水系统向精准供给、智能节能方向升级。
3 建筑给排水设计展望
未来,建筑给排水系统将朝着更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在设计原则方面,安全性将进一步提升。借助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水源、管道压力等,一旦发现污染风险、压力超标等问题,系统能迅速预警并自动调整,实现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预防的转变。适应性上,大数据分析将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收集大量建筑用水数据,精准预测不同建筑、不同区域的用水需求,实现给排水系统的个性化定制,节能性原则下,与新能源的结合会更紧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为给排水设备供电,同时结合智能管网优化管网设计,实现能源的最优分配,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在优化设计方法上,前期规划将更精准高效。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建筑使用方、运营方更直观地参与需求分析,快速确定目标和边界条件。在方案设计阶段,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将成为主流。AI 算法能根据建筑信息快速生成多种系统架构方案,并进行模拟评估,选出最优方案,大大缩短设计周期。在详细设计时,3D 打印技术有望应用于管道和设备的制造,实现更复杂的结构和更精准的尺寸,提高系统性能。仿真模拟技术也将更先进,不仅能模拟常规和特殊工况,还能考虑地震、洪水等极端自然灾害,确保系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都能稳定运行。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给排水设计在保障建筑正常运转、维护生命财产安全以及践行环保理念方面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通过常见问题的深入剖析,发现想要攻克这些难题,必须依托精确的参数运算,合理规划各类设施的布局,加强各系统间的协同联动。唯有不断提升设计质量,方能构建高效、节能且安全可靠的建筑给排水体系。
参考文献
[1]贺永亮.浅谈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J].江西建材,2021(3):63-64.
[2]葛茹倩.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21(6):195-196.
[3]暨珍.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0(12):59-60.
[4]张传禄.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设计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24(7):107-109.
[5]白亚峰.民用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探讨[J].砖瓦世界,2024(1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