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群与情境化学习在小学语文中的整合策略
朱超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民族希望小学校 615600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更新与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正朝着更加注重实践性、体验性方向发展。任务群是一种组织教学内容方式,强调学习目标系统化、任务序列化,情境化学习则侧重营造真实或模拟语言环境,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二者各具特色又互为补充,如何有效整合以发挥协同效应,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解决问题。从融合路径、协调机制、优化方案三个维度出发,探讨任务群与情境化学习在小学语文中整合策略,希望能够为教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任务群设计与情境创设融合路径
教师应确立主题核心,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设定明确学习目标,如阅读理解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文学审美能力等,根据核心目标构建梯度递进任务序列,从浅入深逐步提升认知挑战。任务设计须贴近儿童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情境作为载体使抽象语言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冲突,引发思考,通过故事情境激发情感共鸣,增强参与动机,通过游戏情境提升互动体验强化学习兴趣。任务群设计应考虑教师认知发展规律,避免过难或过易保持适度挑战性,情境创设则应注重真实性与趣味性平衡,既贴近生活又富有想象空间。两者融合关键在于建立情境驱动下任务链接机制,让每个任务自然衔接,形成完整学习路径。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女娲补天》教学为例,可设计探索神话——理解内涵——创意表达三阶段任务群。第一阶段探索神话任务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天崩地裂场景,配合古代神话传说图片,创设远古洪荒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学生在此情境中完成寻找神话关键词、梳理故事脉络等子任务,构建对文本基础认知。第二阶段理解内涵任务中,创设灾难与救援情境,通过视频资料展示现代抗灾救灾场景,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女娲精神内涵。学生通过分析女娲品格、探讨救世精神等子任务,深化对文本主题理解。第三阶段创意表达任务中,创设假想未来环保危机情境,激发学生责任感与创造力,完成设计环保方案、创作续写故事等子任务,实现知识迁移与创新应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境与任务紧密结合,层层推进使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过程中逐步提升文本理解深度,感悟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二、教学实施与学习活动协调机制
建立循序渐进引导模式,教师角色由指导者逐步转变为支持者、促进者,学生则从跟随者转变为探索者、创造者,实现师生关系动态平衡。构建任务驱动型学习流程,每个学习环节均围绕特定任务展开,通过任务导入——任务探究——任务反馈——任务迁移四步走策略,保证学习活动层层递进。设置多元互动机制,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形式促进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融入形成性评价体系,采用任务完成度、参与度、创新度等多维指标,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协调机制应注重弹性调整,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变通,避免机械执行,通过科学协调机制使教学实施与学习活动有机融合,形成良性互动循环,提升教学效果与学习体验。
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教学为例,可构建问题探究——方法发现——智慧运用任务群与协调机制。课堂伊始,教师出示一幅大象图片与天平图片,创设皇宫珍宝情境,提出核心问题:如何称出大象重量?激发学生思考欲望与解决问题兴趣。在第一阶段问题探究任务中,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可能方法,教师不予评判,鼓励自由发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此时教师主要担任引导者角色,通过提问激发思考,如大象太重无法直接称量,我们平常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促进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第二阶段方法发现任务中,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实验活动,提供小型天平与各种物品,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体验间接称量原理。此时转变为支持者角色,适时提供帮助与鼓励。第三阶段智慧运用任务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曹冲称象场景,加深对曹冲智慧理解,并尝试将同样原理应用于解决新问题,教师作为促进者,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思维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任务难度逐步提升,学生参与度不断加深,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理解,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理念。课堂组织灵活多变,根据任务需要调整互动形式,既有全班讨论又有小组合作,还有个人思考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获得成功体验。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而非仅仅关注结果正确与否。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资源整合与课堂组织优化方案
教师需要构建多元化资源库,整合传统教材、数字媒体、社会资源等多种渠道信息,建立文本资源、图像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以及实物资源等分类体系,为任务群实施提供丰富素材。优化空间布局,根据任务特点灵活调整课堂座位安排,如小组式、圆桌式、剧场式等多种形态创造适合交流、讨论、展示环境。合理规划时间分配,避免赶进度现象,确保每项任务都有充足思考空间与体验时间,建立协作学习机制,通过异质分组、角色轮换等策略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优化方案强调资源使用针对性,避免为用而用,确保每种资源都服务于特定学习目标。
比如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整合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网络调研等多渠道资源,设计采集素材——组织材料——修改提升任务群,配合小组合作、作品展示等组织形式来引导学生完成写作过程。课堂组织应注重层次性,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学生需求,设置基础性任务与拓展性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与挑战机会。通过科学整合资源、优化课堂组织,为任务群与情境化学习实施提供坚实支撑,最大化发挥教学效能。
结论:
任务群与情境化学习在小学语文中整合应用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一种创新探索。通过构建融合路径、协调机制、优化方案三位一体整合策略体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实践表明,该整合策略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还改善了学习体验,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活力。未来应进一步关注不同学段、不同主题下整合策略差异化应用,以及整合效果评估方法完善,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更加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胡爱华.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4,(16):158-160.
[2]汤晓敏.学习任务群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家长,2024,(18):149-151.
[3]杨虹.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创新设计研究[J].教师,2023,(2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