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机电设备的预防性维修策略研究
闫荣 刘宇鹏 庞舟
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矿业有限公司 陕西榆林 719300
中图分类号:TD6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煤矿开采技术向智能化、大型化、集约化转型,机电设备在生产流程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涵盖采掘、运输、提升、通风、排水等关键环节,此类设备长期处于高负荷、高粉尘、高湿度、强振动的恶劣工况中,部件磨损、性能衰退速度快,潜在故障点多,若维修管理不当,不仅会引发设备停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更可能诱发瓦斯泄漏、顶板事故等安全隐患,威胁作业人员生命安全。预防性维修以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规律分析为基础,通过提前识别潜在故障、制定针对性维修计划,实现“防患于未然”,既能减少突发故障概率,又能优化维修资源配置,对推动煤矿企业实现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煤矿机电设备预防性维修的核心要素
1.1 设备状态监测
设备状态监测是预防性维修的感知神经,其核心目标是实时、准确获取设备运行参数,判断设备当前性能状态与健康趋势。煤矿机电设备的状态监测需覆盖静态与动态两类参数:静态参数包括设备基础部件的安装精度、紧固状态及外观状态;动态参数则聚焦设备运行中的实时数据,如电机的电流、电压、功率因数,轴承的温度、振动频率与振幅,液压系统的油压、油温与流量等。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持续监测,可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信号,例如,电机电流异常波动可能预示负载不均或绕组绝缘老化,轴承温度骤升可能指向润滑失效,从而为故障预判提供数据依据。
1.2 故障模式分析
故障模式分析是预防性维修的决策依据,旨在通过梳理设备历史故障数据与运行规律,识别各类部件的典型故障模式、诱因及影响程度。煤矿机电设备的故障模式具有显著的工况关联性:采掘设备的截齿、截割滚筒,易因与煤层、岩石的高强度摩擦出现磨损失效;运输设备的输送带,常因跑偏、过载或接头老化发生撕裂、断裂故障;提升设备的钢丝绳,会因反复拉伸、弯曲与腐蚀产生疲劳损伤;通风机、水泵等旋转设备的轴承,则易因润滑不良、异物侵入导致卡滞失效。通过对这些故障模式的分类分析,可建立故障、诱因、风险对应关系,例如:输送带跑偏的诱因可能是托辊磨损、张紧力不足或装载偏载,其风险不仅是输送带自身损坏,还可能导致物料洒落、设备卡顿,进而影响整条运输线运行。基于此,可明确不同故障的优先级,为制定差异化维修计划提供方向。
1.3 维修资源配置
煤矿机电设备维修资源涵盖人力、物资与技术三类:人力资源需配备兼具设备原理知识与现场经验的专业维修团队,按设备类型细分职责,同时需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使其掌握状态监测设备操作、故障诊断方法与新型维修技术;物资资源需建立核心备件、常用耗材的库存体系,针对易损部件设定安全库存,避免维修时因备件短缺延误工期,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备件库存的动态调控,减少资金占用;技术资源则包括维修工具与信息管理平台,前者保障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后者实现设备运行数据、故障记录、维修历史的集中管理,为维修策略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2 煤矿机电设备预防性维修策略实施的关键保障
2.1 组织保障
煤矿企业需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维修管理组织架构。纵向层面,明确决策层、管理层与执行层的职责:决策层负责审批预防性维修体系建设的资源投入;管理层负责制定维修标准、统筹维修计划、协调跨部门资源;执行层负责按计划开展监测、维修与记录工作。横向层面,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设备管理部门、生产部门、安全部门的协同机制:生产部门及时反馈设备运行中的异常现象,为状态监测提供补充信息;安全部门对维修过程中的安全措施进行监督,确保维修作业符合井下安全规范;各部门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通报设备状态、维修进展与生产计划,避免维修与生产、安全工作的冲突。
2.2 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的核心是提升设备状态感知与故障诊断的准确性。一方面,加大对监测设备的投入,根据煤矿工况特点选择适配的仪器,井下设备监测需优先选用本质安全型传感器与便携式仪器,确保在高瓦斯环境下的安全性;针对强振动、高粉尘设备,选择抗干扰能力强的监测仪器,避免数据失真。另一方面,加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构建理论加实操的培训体系:理论培训聚焦设备原理、故障模式分析方法与监测仪器工作原理;实操培训通过模拟故障场景,让维修人员掌握仪器操作、数据解读与故障定位技能。同时,鼓励维修人员学习智能化技术,适应维修模式向智能化升级的需求,必要时可引入外部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解决复杂故障诊断难题。
2.3 人才保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机电设备的构造日益复杂,不仅需要维修人员掌握传统的机械、电气和液压知识,还要对新技术、新设备有充分的了解。定期组织职业培训是提高维修人员技能水平的基础。通过培训,维修人员可以学习到最新的维修技术、设备特性和故障分析方法。培训内容应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确保维修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运用所学的知识。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合作,邀请业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技术交流,进一步提升维修人员的技术含量。设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定期对维修人员进行技能评估,既可以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也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技术上的不足。这种考核不仅应关注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该侧重于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估,确保每一位维修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设备的维修和维护技能。企业应鼓励员工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技术交流,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工作岗位上,资深的维修人员可以针对新入职员工进行一对一指导,通过传授经验和技巧,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快速成长为合格的维修技能人才。
3 结束语
煤矿机电设备的预防性维修策略,是应对复杂工况、保障生产安全的必然选择,其核心价值在于将维修工作转向主动管控,通过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精准化的执行模式与智能化的优化路径,实现设备故障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对于煤矿企业而言,需结合自身设备规模、工况特点与技术水平,逐步推进预防性维修体系建设,避免一刀切式的照搬套用,通过持续实践与优化,让维修策略真正成为提升设备可靠性、降低安全风险、保障煤炭高效生产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吴春雷. 煤矿机电设备常见故障维修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40(16):47-48.
[2] 吕 玉 锋 . 煤 矿 机 电 维 修 管 理 模 式 及 其 发 展 趋 势 的 探 究 [J]. 数 码 世界,2020,(06):191-192.
[3] 杨 晓 . 浅 谈 煤 矿 井 下 机 电 设 备 故 障 的 维 修 及 预 防 措 施 [J]. 冶 金 管理,2019,(21):64-65.
[4] 刘鑫,郭春玲,赵志强. 煤矿机电设备预防性检修的有效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3):65-66.
[5] 薛 文 岗 . 煤 矿 机 电 设 备 常 见 故 障 的 维 修 及 预 防 [J]. 机 械 管 理 开发,2018,33(0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