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功能优化对策研究
徐丽梅
莱阳市交通运输服务中心 山东莱阳 265200
引言: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承载着复杂的运输任务,既涉及客流和货流的高效集散,也关系到城市交通运行的连续性与可靠性。当前,随着运输需求日益增长,枢纽运行面临空间利用不足、衔接不顺畅和多模式协调难题。对枢纽功能进行优化,不仅要求对现有布局和组织方式进行深入分析,还需探索信息调度与资源共享的系统化策略。研究枢纽优化不仅是对交通组织能力的考量,更是对城市整体交通效率和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回应。
1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功能优化概述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区域交通体系中承担着客货流集散、运输组织和资源协调的核心职能。对其功能进行优化不仅关乎运输效率,也影响整体交通网络的运行稳定性和资源配置合理性。枢纽功能的优化需要从空间布局、运行组织、信息管理和多模式协同等多个维度系统推进,以形成可持续、高效的运输体系[1]。
2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面临的主要挑战
2.1 空间布局与交通衔接瓶颈
现有枢纽空间布局多受地理条件、历史建设和周边城市发展限制,导致场地利用率低,运输线路交错复杂,车辆与旅客流线难以高效分配。交通衔接方面,不同运输模式之间的接口缺乏连续性,换乘时间长、指引不清晰,影响整体运输效率。枢纽内部的功能区划分与外部道路、轨道等网络的协调存在不足,增加了运行组织的复杂性[2]。空间资源紧张和衔接不畅相互叠加,使枢纽在高峰期易出现拥堵和滞留问题,制约枢纽整体效能的提升。
2.2 服务效率与资源协调难题
服务效率受到枢纽内部设施布局、信息引导系统和运营调度能力的制约。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缺乏统一的运行标准和调度机制,导致资源分配不均,部分节点运行效率低下。资源协调方面,停车、候车、货运作业等功能模块的空间与时间安排缺乏精细化管理,容易产生重复占用或资源闲置的情况[3]。枢纽运行中各类信息和资源难以实现动态整合和实时调控,使枢纽在满足高峰需求和突发情况时缺乏灵活性和韧性。
3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功能优化对策
3.1 优化枢纽内部空间布局与交通组织
优化枢纽内部空间布局需要对客流、货流和运营活动进行全流程系统分析,以明确各功能区的空间需求和流量特征,实现功能分区与流线设计的高效匹配。针对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接口,应建立可调节的通道和换乘节点布局,通过动态分配通行路径和作业空间,降低交叉冲突和拥堵风险。对高峰期与低谷期流量的变化,应设计弹性空间利用策略,将候车、装卸、检票等功能合理分布并灵活调整,以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交通组织方面,需要构建多层次管理体系,将车辆停靠、货物作业和旅客换乘进行科学调度,实现内部运作闭环,提升整体运行效率。结合监控与信息系统,可以实时分析流量数据,对空间分配和通行策略进行动态调整,使枢纽在高负荷状态下保持顺畅运作[4]。通过空间与交通组织的系统优化,不仅能够提高枢纽的承载能力和运转效率,还为处理突发运输任务和应对大规模流量提供操作性方案,从而确保枢纽运行的稳定性和资源使用的最优配置,实现内部布局与运输组织的可持续优化目标。
3.2 提升信息引导与运行调度能力
信息引导与运行调度能力的提升应基于数据整合和动态管理,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收集客流、货流和车辆运行信息,实现全方位、实时监控与分析。针对高峰期和特殊运输任务,应制定灵活的调度策略,将运力、设施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以保证各类运输活动顺畅衔接。信息引导系统应覆盖旅客出行全过程,从入口、换乘到出站,实现信息精准、及时的发布和更新,减少停留时间和换乘等待。在运行调度层面,通过数据分析识别瓶颈环节和资源闲置点,调整作业顺序和人员安排,使枢纽内部运作形成闭环管理[5]。信息与调度能力的增强不仅能够提升运输效率,还能在多模式、多功能的运行环境中保持稳定性,为枢纽在复杂条件下的可靠运行提供制度化支撑,确保资源协调和流量控制达到最优水平。
3.3 完善多模式协同与资源共享机制
多模式协同与资源共享的完善应以整合枢纽内部及周边运输资源为目标,通过建设标准化接口和调度机制,实现轨道、道路、公交和货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通过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停车场、候车区、装卸平台等功能模块,提高空间和时间的使用效率,避免资源重复占用和闲置。数据共享机制应贯穿各类运输单位,实现运力、调度和运行状态的透明化,支持跨模式调配和动态调整。建立制度化的协作体系,使不同运输部门在运营中互为支撑,形成整体资源最优配置,提升枢纽在处理高峰和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6]。完善的多模式协同不仅保障运输链条连续性,还能够强化枢纽的综合运作效率,使其在客流和货流高度集中时维持稳定性,实现枢纽整体功能的高效协调与长期可持续运行。
结束语: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功能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空间组织、运行调度和多模式协作的多维调整。通过针对性策略的实施,可以在保持运行稳定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运输组织水平。这不仅为枢纽自身的高效运作提供保障,也为区域交通网络的整体协调提供支撑。未来枢纽优化应持续关注内部机制的精细化调整与多模式协同的有效落地,以确保交通体系在增长压力下保持可靠性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航.南阳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枢纽经济发展规划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 2025, 40(1):12-15.
[2] 曾忠忠,李彦泽.日本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指标研究[J].华中建筑, 2024, 42(9):38-42.
[3] 钟尖.新兴重点片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策略研究——以深圳大运枢纽为例[J].交通与运输, 2023, 39(S01):271-274.
[4] 曾忠忠,赵英君,张波.基于网络点评的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服务评价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4, 46(8):102-112.
[5] 李振福,王紫荆.不同运输方式下大北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特性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 2023(7):24-35.
[6] 文瑞.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效及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4(6):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