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贺昌茂
身份证号码:420111197811107333
引言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重塑了产业发展格局,也对信息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亟需既掌握前沿技术,又具备创新实践能力,能够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一、面向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1.1 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信息技术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规模持续扩张。在大数据领域,全球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各行业对大数据存储、分析与挖掘的需求愈发迫切。人工智能产业也迎来爆发期。信息技术产业将朝着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方向演进。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深度融合,催生智能工厂、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
1.2 产业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的需求特点
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更多样化、综合化,包括掌握计算机、算法等方面的学科基本知识以及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架构、云基础架构等关键领域方面的能力。
1.3 现有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差距
理论教学滞后。很多高校课程中仍然有较多的传统性理论课,开设的一些新课程还跟不上工业革命的步伐,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工业实践严重分离。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脱离,学校对企业的认识多停留在参观实习,学生的技能实践缺少产业界的活儿,或是有活儿做得也不好,很多学生都是在校内以纯理论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验和技能的培养。
二、面向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培养目标定位
面向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要以产业信息技术发展需求为基础,以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变革背景下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为导向,注重学生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基础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大数据技术、算法与分析、云计算架构、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和行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开发应用,并且对产业所需的应用场景、工作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掌握相关领域的创新分析方法与解决问题模式,重视学生的综合学科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使其在信息技术和金融、医疗、制造等领域交叉学科中实现创新发展作用。
2.2 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打破单个学科的限制,建立“基础-核心-实践”三层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包括高等数学、离散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打好基础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核心”包括面向产业技术热点发展的大数据存储和处理、深度学习算法、云原生应用开发等课程,学生掌握产业技术热点方面的知识;“实践创新”包括项目实训、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等,使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环节。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比如互联网企业用户增长策略分析、智能医疗诊断系统等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点进行案例分析和解决;使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学生根据所给课题进行小组学习项目、小组分工、学习完成,完成该课题的应用或者开发等等,学生能够熟悉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从而将课堂内容由学习延伸到应用。此外,还可以在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慕课学习,结合线上和线下学习的混合模式,在教学改革中摆脱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视角。比如可以在线上选择比较优质的慕课进行学习,使得学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来进行相应的学习。
2.4 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师资力量。要有丰富理论及强实战的能力,要有一批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而且具有丰富管理、操作与维护经验的优秀教师。加大校内教师培养力度,鼓励校内教师承担与相关企业相关的开发项目、职业培训项目以及与相关企业参加有关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学术交流,注重教师实践教学素质的提高。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促使全校教师的经验交流和教学模式创新。要进一步引企入教,聘请从事信息技术方面工作多年的有经验的企业老工程师、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课程的建设和实践教学以及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把产业最前沿的现场技术知识以及最新产业趋势传达给在校学生。构建校企双方师资互聘培养机制,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互动,进行教学研究与科研等活动的相互协同,产学研的师资培养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面向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
3.1 政策保障
政府扶持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动力。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引导高校加大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动力度,针对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课程内容进行相关政策引导,对于开设前沿技术课程、搭建创新型培养模式的高校,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如在招生计划数、科研立项政策等方面给与一定的扶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奖励成果转化等扶持性政策,同时保障校企合作的各个利益体的相关权益,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界合作,促使学校人才培养活动朝着产业需求方向进行整合。
3.2 校企合作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的长效机制。加强校企共同搭建联合培养长效机制,高校和企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充分融合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修订等各个环节,使教学内容更加契合企业发展的产业实际情况。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其中提供场地及基础设备由高校提供,先进的技术项目由企业提供,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产业实训实践环境,如企业将实际的软件项目转移到实训基地,将软件开发项目交给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通过合作研发项目,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学校与企业通过双方的联合可以成功地完成研发项目攻关,学生在参与项目研发的同时得到创新能力的锻炼,同时也将研究成果转化到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中,实现两者共赢;定期组织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人才供求见面会、校友企业家峰会等方式加强彼此的沟通联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3 评价与反馈机制
评价考核机制,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是人才类型转变的一种重要保障。建设多样化的考评机制,从成绩、技能、科技创新、就业择业等角度全方位多维度评价学生,如可将学生参企业项目情况、学生在科技创新竞赛中的成绩纳入考核体系之中。设置动态调节机制,收集企业、学生和教师对培养模式的反馈意见,分析行业用人需求变化的情况,根据反馈意见做出及时调整。
结语
本研究围绕面向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剖析产业需求,构建涵盖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师资建设的培养模式,并提出政策、校企合作与评价反馈等实施保障。该模式有效弥合人才供需鸿沟,为产业输送适配创新人才。随着技术迭代与产业变革,需持续优化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以培育更多推动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爽,王亮亮,李玉波.面向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风,2024,(17):67-69.
[2]张彦俊,余姜德,王利.高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08):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