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国潮为脉·美育浸润:小学美术拓展性课程的实践探索
曾丽兰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省泉州市 362500
美育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维度,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文化认同与创新精神的使命。“美育浸润”理念强调以文化为根基、以体验为纽带,通过持续的审美熏陶实现“以美育人”的深层目标。近年来,“国潮”文化凭借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成为小学美术课程的优质载体;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国潮”课程的创新注入了技术动能。当前小学美术“国潮”课程存在显著局限:或聚焦传统技法的单向传授,与现代生活场景脱节;或缺乏技术赋能,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意表达。小学美术学科以AI驱动项目化学习的探索、“国潮国风”单元的实践,为小学课程提供了跨学段借鉴的可能。本研究立足小学学段特点,融合AI技术与“国潮”文化,探索“美育浸润”视域下的课程实践路径,旨在通过技术与文化的协同,突破传统课程的同质化瓶颈,让学生在“国潮”创作中实现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的双重提升,为小学美育现代化转型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一、AI与国潮相遇:小学美育的创新契机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当下,小学美术“国潮”拓展性课程正迎来突破性的创新契机。“美育浸润”理念以文化为核心、以体验为纽带,而AI技术特有的交互性与沉浸感,恰好为“国潮”文化的浸润式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当前,小学美术领域中AI赋能的项目化学习实践、“国潮国风”主题单元的探索,已为小学阶段的课程设计提供了跨学段的参考经验。立足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构建“AI+国潮+美育”的协同育人路径,不仅能有效打破传统课程同质化的局限,更能让学生在技术与文化的碰撞中,同步实现审美素养的提升与文化自信的增强。
二、技术与文化适配:课程设计的底层逻辑
AI技术与“美育浸润”的适配性,为“国潮”课程注入了新活力。数字绘画平台可动态拆解国潮纹样,VR虚拟展厅能还原故宫文创设计过程,让学生直观触摸“国潮”美学脉络;AI的个性化推荐功能,能基于学生创作偏好推送传统纹样变形案例、国潮色彩搭配库,实现“一人一课表”的精准浸润。“国潮”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载体,其三重价值在小学美育中尤为凸显:借青花瓷纹、神话瑞兽构建“看得见的文化史”,以赛博朋克风格的敦煌飞天重塑学生审美认知,鼓励学生用AI技术重构传统元素(如机甲化兵马俑),培养“传统为骨、创意为翼”的实践能力。同时,小学课程需对跨学段经验进行适配转化,将初中 3D建模简化为“国潮元素数字拼贴”,把“国潮礼盒设计”调整为贴近生活的“国潮文具创作”,让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更契合小学生认知节奏。
三、框架体系搭建:从目标到内容的完整链条
构建“国潮”课程框架需紧扣“美育浸润”理念,从目标到内容形成完整体系。在目标设定上,认知层聚焦AI工具基础操作(如美图秀秀AI绘图、豆包纹样生成)与国潮元素文化解码(云纹的吉祥寓意、瑞兽的演化历程);能力层强调运用AI技术实现国潮元素现代转化(数字绘画、立体拼贴);情感层旨在通过AI辅助创作,增强文化自信,感知“传统与科技共美”的魅力。课程内容采用三阶模块设计:感知层通过“国潮元素拼图大作战”,让学生用AI识别碎片纹样并匹配文化寓意;实践层引入“三步创意法”,学生选定元素、风格后,AI生成创意方案,再结合剪纸、泥塑等传统技法转化为实物;升华层运用AI展厅工具搭建“国潮文具博物馆”,学生上传作品并录制AI语音解说,邀请他人扫码参观评价,延展美育浸润链条。
四、实践案例解析:“国潮文具大冒险”的实施路径以小学四年级“国潮文具大冒险”单元为例,可清晰展现课程的实践路径。在文化溯源环节,学生分组调研校园文化符号(校徽银杏叶、校训石),用百度AI识别扫描符号,自动推送该元素在国潮产品中的应用案例,构建“校园—文化—生活”的关联;AI创意环节,学生使用豆包绘图,按“选银杏叶元素、定机甲风格、设书签用途”输入指令,生成10 种方案后,用Canva模板拼贴优化;手工制作环节,结合AI方案,用“剪纸+烫金”工艺制作书签,用“黏土浮雕+釉料彩绘”装饰笔记本,嵌入传统工艺微课堂,平衡技术与手工温度;成果传播环节,用ArtSteps搭建虚拟博物馆,生成班级专属二维码,邀请家长、低年级学生扫码参观,学生在校园广播分享创作故事,让国潮文化从课堂走向生活。实践数据显示, 92% 的学生能清晰阐述国潮元素寓意, 78% 的作品实现“传统+现代”创新融合,但也存在技术依赖、设备不均等问题,需通过设定“手工创意占比 ≥30%⋅ 、开发“离线国潮创意卡”等方式优化。
五、实施策略把握:确保美育浸润的核心目标
推进课程实施需把握三个关键策略,确保AI赋能真正服务于“美育浸润”。在工具选择上,低年级采用“AI创意贴纸”,中年级推广“AI元素拼图”,高年级尝试“AI数字绘画”,实现学段适配;在平衡传统与技术方面,每节AI课配套20 分钟“传统工艺工作坊”,要求作品保留 1 项手工原创痕迹(如手写校名),强化“传统为基、技术为翼”的逻辑;在评价体系上,构建“技术应用+文化表达+创意独特”三维模型,AI统计元素应用频率,教师点评文化传承深度,学生互评创意共鸣度,避免“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差。通过这些策略,让AI技术真正成为“国潮”文化浸润的助力,推动小学美育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文化育人”的深层转型。
结语
AI赋能的小学美术“国潮”拓展性课程,为“美育浸润”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通过技术与文化的协同,课程既实现了国潮元素的可视化解码、创意化转化,又让学生在“数字创意+手工温度”的创作中,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尽管实践中存在技术依赖、设备不均等问题,但通过学段适配的工具选择、“传统+技术”的平衡策略、多元协同的评价体系,可有效破解这些困境。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国潮”课程与多学科的融合(如与语文结合解读国潮元素的文学内涵,与科学结合探究传统工艺的材料特性),并构建“AI国潮美育资源库”,为城乡学校提供均衡的课程资源。唯有坚守“文化为魂、技术为翼”的原则,才能让“国潮”课程真正成为“美育浸润”的载体,培养出兼具审美眼光与文化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框架下的美育实践[J]. 教育研究,2021(5):67-72.
[3] 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人工智能赋能美术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R].上海:浦东新区教育改革报告,2023.
[4] 上海中学东校课程研发组. “国潮国风”单元项目化学习案例集[Z]. 上海:校内教学资料,2024.
本文系 2024 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常规课题“美育浸润”视域下的小学美术“国潮”拓展性课程教学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X24-07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