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系统康复护理对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影响
魏晋燕 杨巧巧通信作者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050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在临床中比较多见,由于破坏了关节稳定性,所以患者会有严重的疼痛症状,还会影响正常的站立和行走[1]。目前,主要采取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进行治疗,能够减少创伤,利于术后恢复,但是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而系统康复护理是一种规范性、程序化的护理模式,可以根据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提高康复效果。本院在临床应用的同时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中选取 82 例纳入研究,来源于 2023 年 1 月-2024 年 1 月,根据掷硬币法分成 2 组,每组 41 例。常规组 18-59 岁,均值(35.09±2.81)岁, 男/女为 23:18;研究组 19-57 岁,均值(34.86±2.73)岁,男/女为 22:19。上述资料组间 对比 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手术期间进行基础护理,内容:手术前宣教、心理干预、术后生命指标监测、合理用药指导、被动-主动训练等。
研究组应用系统康复护理,方法如下:
1.2.1 术后 0-6 周:术后早期为患者按摩腿部肌肉,并指导患者主动进行等长收缩。逐渐指导患者进行直抬腿训练,抬高角度从10°开始,逐渐扩大到 90∘ 。鼓励患者在辅助工具下在床边站立、行走,负重量逐渐提高到 75% 。并引导患者从多方面进行抬腿训练,逐渐的展开抗阻力训练。
1.2.2 术后 7-12 周:继续进行直抬腿训练,直到可以达到 120∘. 。同时展开动力学训练,比如股二头肌训练、股四头肌训练,20 个为一组,共做 4-6 组。进行患侧膝关节伸屈训练,逐渐扩大活动度,增加训练强度。指导患者在行走时保持正常步态。如果患者肢体控制能力恢复良好,且无疼痛症状,可以展开伸膝、半蹲屈膝训练。
1.2.3 术后 13 周以后:展开推髌骨练习,每个方向 20 下,每日 2-3 次。扩大训练强度,逐渐展开负重训练,包括扶墙下蹲、踏板练习、关节牵拉练习等。还可以辅助中医康复护理方法,比如针灸、按摩、推拿等。叮嘱患者出院后长期坚持运动锻炼,居家期间可穿插日常生活训练。
1.3 观察指标
1.3.1 在术前和术后 12 个月评估膝关节功能, ① 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表(IKDC),从体育活动、功能、症状方面评估,最高100 分,关节功能与评分之间呈正比。 ② 膝关节活动度(ROM):使用角度尺进行测量,反复三次,取平均值。
1.3.2 观察患者关节僵硬、下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7.0 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 (%) )和计量资料(
)实施 X2 和 t检验, P<0.05 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
12 个月后两组 IKDC 和 ROM 评分均明显提高,研究组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 ∇⋅P<0.05)。见表 1
表1 对比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 ,分)

2.2 对比手术并发症
研究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常规组更低( ⋅P<0.05 )。见表 2
表 2 对比手术并发症 (n,%) )

3 讨论
在人体结构中,膝关节是最为关键的一个,负担着大部分体重,在跌倒、运动、车祸等情况下,容易发生损伤,引发骨关节病、关节退变[2]。因此,要积极的治疗,而关节镜下膝关节韧带重建术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尽管与传统手术相比较,能减少创伤、缩短恢复周期,但是想要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离不开专业的康复训练。系统康复护理是一种讲究循序渐进、从轻到重而展开的护理方式,术后不同阶段患者手术恢复程度不同,容易诱发的并发症也不同,所以会更加科学的安排训练计划[3]。从肌力、关节活动、负重行走等方面展开,逐渐的增加训练力度和关节活动范围,避免操之过急或训练不足,保证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将该方法给予研究组患者,12 个预后IKDC 和ROM评分高于常规组,并发症率低于常规组 (P<0.05) )。进一步证实了该护理模式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系统康复护理有助于减少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并发症,提高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崔佰红,顾海燕,张徐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居家康复护理中可穿戴设备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24, 39(10):93-96.
[2]李冉,于小普,王新玲,等.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重建术后中医特色康复及护理研究[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4, 34(4):127-129.
[3]魏娅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阶梯式康复护理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 2024, 32(8):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