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打破学科边界,探索融合创新

作者

王志华

柳河县凉水河子镇中心小学 吉林通化 135317

引言

在全方位推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计划中的一个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农村小学来说,怎样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实现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以农村小学的“1+X”劳动基地建设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的有效策略,目的是为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创新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一、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融入学科的现实背景

在全面实施“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已经变成了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关键途径,农村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点阵地,不仅面临着劳动教育资源丰富而学科教学资源较为薄弱这一矛盾,而且还具有劳动实践和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的自然优势。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小学凭借辽阔的自然环境、传统农耕文化和丰富的乡土资源,具有进行劳动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土壤;但局限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和教学理念的落后,劳动教育往往处于形式化和碎片化的窘境,很难与学科教学产生协同育人的合力,在政策层面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通大中小学的各个学段,渗透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1]。基于这一背景,农村小学急需探索出一条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深度结合的创新之路,从而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下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壁垒分明等诸多问题。通过将劳动教育融入到语文、数学、科学和艺术中,不仅可以使劳动实践获得更多的知识内涵,而且可以使学科教学向生活实践回归,从而达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双向赋能的目的。

二、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一)劳动德育的情境建构

劳动德育情境的建构依托农村小学实际劳动场景,通过营造沉浸式和体验式劳动情境,使德育目标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农村小学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如“幸福农场”这样的劳动场所,结合季节的转变和农业活动,来设计具有特定主题的劳动项目,从而创造出充满德育意义的实践环境[2]。

在春季耕作的季节里,组织了一场名为“责任田认领”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承包了一片菜地,并全程参与了从土地翻耕到播种和施肥的各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引入“劳动契约”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共同确定种植的计划和管理准则,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同时结合劳动过程和中华传统农耕文化,通过讲节气知识、讲农谚故事等,使学生体会到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品质,提高文化认同感。另外,将安全规范和爱惜物品等教育融入到劳动工具运用教学之中,让学生获得劳动技能,同时培养规则意识和责任担当。通过建构多样化的劳动德育场景,使抽象的道德规范变为可感可践的具体行动,从而使劳动教育和德育深度结合。

(二)劳动道德认知加深

对劳动道德的认识加深强调以系统性劳动实践为载体,引领学生对劳动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从而产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道德判断。农村小学可以通过阶梯式任务设计使劳动教育和学科知识、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学生道德认知需要在实践中和反思中逐渐构建[3]。

在管理“幸福农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制定逐步的劳动任务,在初始阶段,安排如除草、浇水等基本工作,帮助学生感受劳动的不易,并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中期举办病虫害防治和作物保护的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增强责任意识和互助精神;后期进行农产品义卖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交易中懂得诚信经营和公平交易的商业道德。同时,结合劳动过程开展讨论与反思活动,如组织“劳动的道德选择问题”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分析劳动争议案例,探讨如何在劳动中践行友善、诚信、责任等道德准则。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升华,有利于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力。

(三)劳动价值的情感培育

劳动价值情感培育重在通过劳动实践唤起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成就感、幸福感和社会责任感。农村小学可以借助劳动基地产出的成果设计形式多样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丰收和共享中加深劳动价值认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所带来的成就感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幸福农场”的农作物达到成熟阶段时,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名为“丰收节”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农产品的收割、分类和包装过程,从而体验到收获过程中的快乐;通过组织农产品展销会把劳动成果变为收入,所获资金用于公益捐赠或者班级建设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所带来的重要性;举办“劳动故事分享会”等,激励学生通过文字、画作、公开演说等多种方式来记录劳动中那些难以忘怀的时刻,并表达劳动所带来的深刻情感。此外,学校还可将劳动成果融入校园生活,如用种植的蔬菜制作“劳动午餐”,让学生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增强劳动的获得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物质回报,还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情,确立了“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并实现了劳动教育在情感培养方面的教育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在一起,在丰富农村小学育人模式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借助“1+X”劳动基地的建设,我们成功地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多个学科融为一体,确保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乐趣并实现个人成长。今后,农村小学要不断深化劳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在劳动教育和学科融合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柳萌学.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落地路径探析[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4):42-47.

[2]刘爱玲.小学劳动教育中多样教学路径的实践策略[J].天津教育,2025(17):74-76.

[3]王佳润.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J].读写算,2025(1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