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课程单元整体教学路径探析

作者

马欢

乌兰浩特第一中学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 137400

引言:当下高中语文教学大多采用单篇孤立的教学模式,其系统性与整合性特征较弱,很难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伴随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渐渐被重视起来,成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方向,该理念提倡把同一单元里的诸多文章当作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系统规划,通过主题统整,文本关联,任务驱动等手段,达成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单元导读与整体感知教学策略

单元导读和整体感知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部分,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单元主题,分析文本结构,确定学习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单元导语的指导功能,通过全面阅读单元内容,整理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编排意图等方法,逐步形成完整的单元认知体系,而且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1]。在教学执行环节,教师把单元导语当作起点,确立“时代精神与青春力量”这个核心主题,选择郭沫若的代表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做例子仔细讲解,这样就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教师凭借课文标题唤起学生对预习成果的回忆,总结文本特点,师生互动加深理解,此时学生逐渐意识到诗人用“地球边缘”的特殊视角展现出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精神追求,为了巩固认知效果,教师安排了两个关键问题:“诗人为什么选取‘立于地球之巅’作为创作起点?”“诗中多次出现的‘力’意象包含哪些深层的历史含义”,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文化内涵。

郭沫若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用“白云怒涌”“太平洋欲颠覆地球”“洪涛汹涌”等意象群,既表现出自然界强大的力量,又表现了他对于时代变革的感悟和对新生力量的歌颂,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的艺术画面。诗人通过自然之力这一视角,既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进步的敏感感知,又表达了自己积极地去融入时代洪流、去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态度。而这种以青春之名投身时代洪流的精神,正是当代知识分子在历史转型时期所具有的独特风貌,也是五四青年所承担的责任与担当。

二、文本群阅读与比较教学策略

作为单元整体教学的主要实践形式,文本群阅读与比较教学把单元内多篇关联文本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展开系统化教学设计。它的重点在于通过对比来显示各篇作品的共性之处和个性差别,进而加深对主题意蕴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冲破了传统单篇剖析的限制,凭借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找到规律,提炼方法并改进综合素养。教师要仔细探究文本间的逻辑联系,用心规划科学的比较架构,利用启发性问题唤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对比过程中慢慢完善认知结构体系[2]。

《红烛》是现代爱国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适合作为爱国主义主题文学教育的资源,在课堂上采用跨文本比较分析法探究其艺术特色。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抒情方式角度对比《红烛》和其他爱国诗篇的区别:不同于直接抒发情感的传统表现手法,《红烛》以“红烛”意象为中心构筑起象征体系,并借助人与物之间深层次互动来传递家国情怀及奉献精神,展现出独特的“托物言志”艺术风格,该诗语言既有激情又不失沉稳,“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运用呼告修辞营造出强烈情感氛围,引发读者共鸣,让人置身于激昂语境之中,从而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炽热的情感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探究诗人情感表达的深层次含义,由“蜡炬成灰泪始干”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个过程体现出爱国诗人处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发展与精神提升,经过对《红烛》艺术特色展开系统阐述之后,这部作品便展现出自身的美学意义,它把红烛燃烧当作象征性意象,巧妙地把个人命运同民族前途联系起来,既凸显出知识分子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又传承了传统士人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脉络。

三、任务驱动的主题探究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的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依托具体化、情境化的实践性的情景展开,引领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展开深入的探究活动。该模式突出表现学习过程的情境性特征和实践活动的导向性价值,以挑战性的并具有开放性意义的任务序列的设计,可以引发学生内在的主动探究意识与创造思维的发展,并逐步脱离过去知识传授中的被动状态,而成为一种主动的知识建构者与问题解决者。

用《百合花》做例子,就可构建“探究军民关系深层意蕴”的主题化学习任务体系,该任务存在三个逐步推进的环节。解码任务,要求学生把小通讯员护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借被子遭遇困难又英勇牺牲的整个叙事线缕清清楚楚,并且画一张时间轴,标明借被子、总攻开始、通讯员牺牲还有新媳妇拿被子这些主要事件的时间点。解读任务,引领学生深挖文本,找出新媳妇由“犹豫”到“奉献”再到“敬佩”的心理变化轨迹,从而优化学生的文本阅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本研究侧重于引领学生利用分组合作的形式,细致探究作家运用“百合花”这一象征性意象想要表达的主要主题意蕴,凭借对比小通讯员的“纯真质朴”同新媳妇的“坚韧刚强”,全方位探究作者采取“以小见大”这种艺术手段的心理动因及其内在联系,各个小组要从人物形象塑造,叙事结构安排以及象征意义阐释这三个方面,全面论述“军民鱼水情深”这一主题的内涵。

结语

形成单元整体教学路径之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带有创新性的实践模式和理论支撑,当单元导读框架搭建起来的时候。文本群组对比分析渐渐开展起来,借助任务驱动机制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促使协作学习进程加快,这样就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并且冲破传统单篇教学所形成的束缚。通过跨文本互动交流来推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展望未来,语文教育应当进一步加深对单元整合观念的重视,兼顾文体特点以及学情动态情况,不断改进教学设计,给培养具备人文精神和理性思辨能力的新时代新人给予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郭照川.汉字辅助中学生语言素养建构的路径研究[J].汉字文化,2025,(14):131-133.

[2]曹桂馥.信息技术赋能高中语文教学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5,27(14):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