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教材对比: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活动的创新与优化
张燕
丹阳市凤凰湖学校 邮编:212300
物理实验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载体。苏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基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实验活动进行了全面革新。相较于旧教材,新教材更注重实验的探究性、跨学科整合及技术融合,旨在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实验内容、设计及方法三个层面剖析新教材的创新路径,为物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1 实验内容的重构与更新
1.1 知识体系的逻辑性重构
旧教材实验多围绕单一知识点展开,缺乏系统性关联。新教材以“能量”为主线贯穿全册,将实验活动整合为“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并强化学段衔接。例如,八年级下册将粒子到宇宙单元后移至第十章,使学生在掌握力与运动关系后,更易理解天体运动规律。此外,实验内容与小学科学、高中物理形成梯度衔接,避免重复,如删除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同时为高中建模思想奠定基础,如光线模型的逐步建构。
1.2 探究性实验的增质增量
新教材大幅增加探究性实验比例,强调“做中学”的深度体验。以“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为例,旧教材采用验证性实验设计,而新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四层逻辑递进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第一层)→与排开液体质量的关系(第二层)→与排开液体体积和密度的关系(第三层)→与浸入深度的关系(第四层)。通过控制变量法与演绎推理,学生需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排除“浮力与深度成正比”的片面猜想,最终得出“浸没前浮力与深度相关,浸没后无关”的结论。此类设计将科学探究从形式化操作转向思维深度参与[1]。
1.3 前沿科技与中国元素的融入
新教材注重实验内容的时代性与文化浸润。例如,在连通器实验中,新增长江三峡五级船闸案例,将传统紫砂壶工艺与现代工程技术结合,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理念。同时,实验引入国家重大工程实例,如航天器热控系统,使学生在探究热传递原理时,感受物理知识在尖端科技中的应用。
2 实验设计的优化与革新
2.1 实验方案的科学化改进
针对旧教材实验存在的不足,新教材进行了针对性优化。例如,水的沸腾实验将小烧杯改为大水壶,酒精灯替换为电热器,缩短实验时间并提高现象可见度;冰与石蜡的熔化实验引入温度传感器,实时记录数据并生成图像,使学生直观观察物态变化的温度特征。此外,实验流程更强调逻辑严谨性,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摒弃了固定物距验证的传统模式,改为通过几何画板推理与实验验证结合,引导学生发现 物距等于像距时成等大实像”的规律。
2.2 数字化工具的深度应用
新教材将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数字化设备纳入实验体系,实现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实时化。例如,在滑轮的应用实验中,学生通过力传感器对比定滑轮与动滑轮的拉力数据,动态验证动滑轮省力但费距离的原理,并分析拉力方向倾斜时的力学变化。此类技术赋能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与跨学科素养。
2.3 安全性与可操作性提升
新教材对高风险实验进行了改进。例如,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验,将传统压缩空气引燃硝化棉装置,改为5L 透明水桶与温度传感器组合:通过打气筒压缩气体使温度升高,或打开气门芯驱动风车转动使温度下降,实验现象直观且避免器材损坏风险。同时,实验器材趋向生活化,如用矿泉水瓶制作浮力演示装置,降低操作难度,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3 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3.1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引入
新教材增设跨学科实践板块,将物理实验与工程、艺术等学科融合。例如,在制作隔音房模型活动中,要求学生综合声学知识与材料科学,设计并测试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通过手机软件 Phyphox 进行量化分析。此类项目式学习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发展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2]。
3.2 小组合作与分层探究
实验活动设计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模式。例如,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学生分组设计斜面小车实验,通过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记录滑行距离,并基于数据推理理想实验结论。同时,实验任务分层设置:基础层要求完成数据采集,拓展层鼓励分析“若不受重力与支持力,小车运动状态如何变化”,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
3.3 批判性思维与科学态度培养
新教材通过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质疑与反思。例如,在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中,教材设置“小明认为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你是否认同”的问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并分析“压力过大导致接触面形变”对结论的干扰。此类设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理解科学结论的条件性与可修正性。
4 结束语
苏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通过实验内容重构、设计优化与方法创新,构建了探究性、数字化、跨学科的实验教学新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实验从知识验证工具转变为素养培育载体,通过技术赋能与真实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持续推动物理实验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正森.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4):21-22.
[2] 朱文军.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创新、传承与发展[J].江苏教育研究,2024,(10):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