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检测数据在质量管理中的精确应用研究

作者

陈平 鞠溢

常州市武进区水利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江苏常州 213000 联检(江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常州 213000

引言: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防洪、供水、灌溉、发电及生态保护等多重功能的实现,因此质量管理在整个工程生命周期中占据核心地位。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利工程检测数据作为反映工程状态和施工质量的第一手资料,已成为推动质量管理精细化与科学化的关键资源,对水利工程检测数据在质量管理中的精确应用,可以降低因人为判断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一、水利工程检测数据在质量管理中的精确应用的框架

(一)数据采集与标准化

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数据采集是整个框架的基础环节,其准确性和全面性直接决定了后续分析与决策的可靠性。采集内容涵盖了工程材料、结构实体、施工过程以及运行状态等多个方面。例如,材料检测可包括混凝土抗压强度、钢材屈服强度等,结构检测涉及大坝变形监测、渠道渗流量观测、闸门启闭力测定等。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现代检测手段不仅包括传统实验室试验和人工监测,还引入了无损检测、自动化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监控、遥感技术等,实现了高频次、实时性和大范围的数据采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还必须保证数据的规范化记录和原始性保存,以满足后期质量溯源和责任追查的需要[1]。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水利工程检测数据在原始状态下往往存在噪声、异常值及缺失值,这些都会削弱数据的可用性。为了保证质量管理中的科学性,必须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清洗首先是关键步骤,例如通过统计学方法识别异常值并剔除,利用插值方法修补缺失数据。随后,需要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融合,以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分析阶段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学指标,还应引入数理模型、概率论方法甚至大数据分析手段,如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等。比如通过历史混凝土强度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可以预测不同配合比条件下的强度变化趋势,从而为施工工艺优化提供定量依据。

(三)质量评价与预警

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检测数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工程状态的评价和风险的预警,通过建立关键质量指标,如坝体沉降速率、混凝土强度、钢筋锈蚀率等,可以形成对工程质量的量化衡量体系。将实时检测数据与设计标准、规范阈值进行对比,就能判断工程质量是否处于正常区间。一旦数据偏离标准,预警系统即可自动触发,提示管理人员采取措施。例如在大坝监测中,如果渗流量出现异常上升,系统可提前发出警告,避免渗漏破坏事故。预警不仅依赖单一指标,还可通过多指标综合分析实现更高精度的判断。随着人工智能的引入,预警模型可以自我学习和优化,不断提升准确率。

(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

在水利工程施工与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面临诸如施工方案选择、材料采购决策、设备维护周期设定等关键问题。如果决策主要依赖经验,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性,而基于数据的决策则可以显著提升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实际中,通过对历年坝体应力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为新建大坝的设计参数提供参考,通过对混凝土施工质量检测结果的统计,可以为下一批材料的进货标准提供依据[2]。因此,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是检测数据应用的最高价值体现,也是基于检测数据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发展的核心方向。

二、水利工程检测数据在质量管理中的精确应用实践

(一)原材料质量控制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钢筋、砂石料以及防渗土料等材料一旦存在质量缺陷,将对后续施工工序和工程整体稳定性产生长期隐患。因此,检测数据在原材料质量管理中具有基础性作用。通过对原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成分配比和物理指标的检测,可以形成可量化的合格标准,指导材料进场验收与使用。借助统计学方法,例如控制图、均值分析和合格率评定,可以揭示材料性能的波动规律,从而建立动态的质量控制体系。当检测数据发现某一批次材料偏离标准值时,可以及时采取退场、调整配比或工艺优化等措施,避免问题材料流入施工环节。例如,对砂石骨料,必须进行颗粒级配分析、含泥量检测及压碎指标测试,检测中可以使用筛分试验方法,通过标准筛对砂石进行逐级筛分,并结合自动图像颗粒分析仪获取颗粒形态分布数据,这些数据与规范要求对比后检测数据一旦超出允许范围,系统会自动标记该批次原材料“不合格”,并触发退场处理。

(二)施工过程质量监控

施工阶段是水利工程质量问题最易出现和积累的环节,因此实时监控检测数据在该环节的应用尤为重要,可使用传感器、自动化检测设备以及现场取样,能够动态获取施工过程中关键工序的质量信息。举例来说,在水利工程坝体分层浇筑过程中,可布设埋入式温度传感器与光纤温度传感系统,实时采集坝体内部温度数据。光纤传感技术相比传统单点温度计,能够实现长距离、连续分布式测量,其精度可达 ±0.1C 。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到施工管理平台,系统自动绘制温度场分布曲线。基于这些检测数据,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建立实时监控与预警机制,当数据偏离控制指标时,可以立即进行纠偏,避免问题扩大化。同时,将BIM技术与传感器数据结合,可以实现施工全过程的质量可视化与追溯,确保每个环节均有迹可循[3]。

(三)结构安全与耐久性评估

水利工程服役期长,且多数位于高风险环境中,需要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进行评估,在实际中通过布设应力、应变、位移、渗压等监测点,可以形成工程结构在运行期的动态数据集。这些数据为分析结构的健康状态、识别潜在缺陷和判断退化趋势提供了可靠依据。基于监测数据建立性能退化模型,可以揭示材料老化、荷载作用或环境侵蚀对结构性能的长期影响。同时,结合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建立结构寿命预测模型,从而为制定科学的维修加固方案提供支撑。比如在水利工程大坝强度的质量检测中,可以采用同条件养护试件检测法,在现场制作与实际浇筑环境一致的试件,通过压力试验机定期检测抗压强度发展曲线。在混凝土耐久性的质量管理中,可取大坝混凝土芯样,开展碳化深度测试、氯离子渗透试验(RCPT)及抗冻融循环试验,并结合长期运行监测的温湿度数据,建立混凝土劣化模型,以此来提前进行预防处理。

结语:

水利工程检测数据在质量管理中的精确应用不仅是提升工程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必要手段,更是推动行业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的重要路径。对数据的科学采集、规范处理、深度分析与合理利用,可以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与风险预警,为工程建设、运行及维护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智能传感设备与人工智能方法的融合应用,使检测数据在质量评价与决策支持中展现出更高的价值与潜力。

参考文献:

[1] 赵陶桃. 水利工程检测数据在质量管理中的精确应用研究[J]. 水上安全,2025,(08):34-36.

[2]姚亮,朱均超.浅析水利工程原材料及中间产品质量管理典型问题及质量控制要点[J].水利建设与管理,2023,43(10):28-37.

[3]刘洋,马霄.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检测试验及其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科技资讯,2023,21(06):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