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机械状态监测与预防性维护策略研究
曹阳
身份证号码 320831198109140234
引言
油气资源开发环境的复杂性与高风险性,对石油机械的可靠性提出严苛要求。从钻井平台的顶驱系统、泥浆泵,到集输管线的压缩机、泵组,此类装备长期处于高压、腐蚀、重载工况,易发生磨损、泄漏、疲劳断裂等故障。传统“事后维修”模式因故障突发导致生产中断,单次停机损失可达数十万元;而“定期维护”虽能减少突发故障,却常因过度维护造成备件与人力浪费。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渗透,状态监测与预防性维护成为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路径。本文聚焦石油机械运维痛点,深入探索监测技术的优化应用与维护策略的精准落地,为行业运维模式升级提供实践参考。
一、石油机械状态监测技术体系及应用瓶颈
(一)核心监测技术的机理与场景适配
状态监测是预防性维护的前提,其核心在于通过多维度感知设备运行参数,捕捉故障前兆信息。当前石油机械领域应用最成熟的三类技术各有侧重:振动监测通过安装加速度传感器采集设备振动信号,基于时域(峰值、均方根)与频域(频谱分析)特征识别旋转机械的不平衡、不对中、轴承磨损等故障,在钻井泵、离心压缩机等设备上的故障识别准确率可达 85% 以上;油液分析借助光谱、铁谱技术检测润滑油中磨粒的尺寸、浓度与成分,能提前 3-6 个月预警齿轮箱、发动机等润滑系统相关故障,尤其适用于无法直接安装振动传感器的封闭设备;红外热成像则通过捕捉设备表面温度场分布,快速定位电机绕组短路、管线堵塞、密封失效等热异常问题,在输油泵站的日常巡检中效率比人工提升 5 倍以上。三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已成为主流,例如在海上平台顶驱系统监测中,振动传感器监测齿轮传动系统,油液分析跟踪主轴承润滑状态,红外热成像排查电机与液压系统热隐患,形成“振动-油液-温度”三维监测网络,实现故障类型与位置的精准定位。
(二)现有监测模式的主要瓶颈
尽管监测技术不断迭代,但在石油机械复杂工况下仍存在明显短板。其一,数据融合能力不足,多数监测系统仍处于“分系统独立监测”状态,例如钻井设备的液压系统与机械系统数据割裂,无法实现跨维度故障关联分析,导致 30%以上的复合型故障被误判或漏判。其二,实时响应滞后,部分偏远油田的监测数据依赖人工定期采集,数据传输延迟可达数小时,错失故障早期干预窗口。其三,环境适应性差,在沙漠、深海等极端环境中,传感器易受高温、高压、腐蚀影响,故障率高达 20% ,导致监测数据中断。此外,监测数据与维护决策的衔接缺失,大量监测数据仅用于故障后追溯,未转化为预防性维护的有效依据,形成“监测与维护两张皮”现象。
二、石油机械预防性维护策略优化路
(一)构建闭环式维护管理框架
基于“数据驱动决策”理念,本文提出“监测-诊断-决策-执行-反馈”闭环预防性维护框架。在监测层,采用“固定传感器+移动巡检”结合模式,关键设备部署工业级耐高温、抗腐蚀传感器,实现 24 小时连续数据采集,辅助设备通过手持红外测温仪、便携式油液分析仪完成周期性巡检,确保监测覆盖无死角;诊断层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设备历史故障数据与实时监测参数,构建健康指数(HI)计算模型,将振动烈度、油液污染度、温度偏差等参数转化为 0-100 的量化指标, HI<80 时启动预警,HI<60 时触发故障诊断流程;决策层基于健康指数与设备运行负荷,动态调整维护周期,例如钻井泵在HI=90 、轻负荷运行时,维护周期可从常规 90 天延长至 120 天,而在 HI=75 、满负荷运行时缩短至 60天;执行层建立维护作业标准化流程(SOP),明确备件准备、工具配置、作业步骤与质量验收标准;反馈层将维护效果与故障处理结果回传至监测系统,持续优化健康指数模型与维护参数,形成管理闭环。
(二)基于设备分类的差异化维护策略
石油机械种类繁多,不同设备的重要度与故障影响差异显著,需实施分类维护。依据“故障后果严重性”与“故障发生频率”两个维度,将设备划分为关键设备、重要设备与一般设备三类:关键设备如钻井平台主发电机、大型压裂车,采用“实时监测+预测性维护”模式,配置冗余监测传感器,建立专属健康档案,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面诊断评估;重要设备如输油管线泵组、过滤分离器,采用“定期监测 + 预防性维护”模式,每月采集一次振动与油液数据,结合运行时长制定维护计划;一般设备如小型阀门、辅助电机,采用“状态巡检+事后维修”模式,降低维护成本。这种分类策略可使维护资源利用率提升40% ,同时保障核心设备零非计划停机。
(三)融合全生命周期的维护管理
预防性维护需贯穿石油机械从出厂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在设备采购阶段,要求供应商预留监测传感器接口,提供关键部件的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报告;安装调试阶段,同步完成监测系统部署与基准参数标定,建立初始健康档案;运行阶段,按照闭环框架开展常态化监测与维护;退役阶段,对设备故障数据与维护记录进行复盘分析,提炼共性问题反馈至设计与采购环节,实现“运维-设计”的反向优化。某油田应用该模式后,新采购的钻井泵故障间隔期较前代产品延长 50% ,验证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价值。
三、应用实例分析
以陆上油田 3#钻井平台的三缸单作用钻井泵为例,该设备型号为 F-1600,运行时长超过 8000 小时,此前因未实施精准预防性维护,年均故障停机 4 次,单次维修成本约 15 万元。
(一)监测系统升级
在钻井泵曲轴箱、液力端等关键部位安装 8 个振动传感器,在润滑油路设置在线油液监测模块,在电机与缸套处部署红外温度传感器,构建实时监测网络,数据采样频率设为 2560Hz,通过 5G 网络传输至运维中心。
(二)维护策略实施
基于历史数据标定健康指数基准值为 95,当运行至 8200 小时时,监测显示振动均方根值从0.2mm/s 升至 0.5mm/s ,油液中铁谱磨粒浓度达 120ppm ,健康指数降至 72,系统触发预警。运维团队结合设备运行负荷(近期处于满负荷作业),将原计划 90 天的维护周期缩短至 30 天,提前更换磨损的连杆轴承与润滑油。
(三)实施效果
升级后 6 个月内,该钻井泵未发生非计划停机,故障停机率从 1.2%降至 0,维护成本较上年同期减少 45 万元,作业效率提升 8% ,充分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监测与维护策略的有效性。
结论
本文通过对石油机械状态监测技术的机理分析与应用瓶颈梳理,提出闭环式维护框架、分类维护策略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形成“技术-策略-实践”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精准的状态监测可实现故障早期预警,科学的预防性维护能显著降低故障发生率与维护成本。
参考文献
[1]曾湘东, 黄腾辉, 彭惠. 海上石油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探讨[J].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2025, 51 (03): 162-164.
[2]贾凯雄. 石油机械设备状态的故障监测诊断系统构建研究[J].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3, (10):38-40.
[3]董德超, 王文杰, 姜小森. 石油机械的故障检测与维修探讨[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1,11 (10): 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