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工程焊缝质量的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与评价标准
喻丹
胜通和科技有限公司
1 引言
钢结构凭借强度高、工业化程度高、可循环利用等优势,在通信高耸塔桅、楼面基站钢抱杆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焊接作为钢结构连接的主要工艺,其焊缝质量直接影响结构承载能力与服役寿命。传统人工目视检测仅能识别表面宏观缺陷,无法满足深层质量控制需求,因此无损检测技术成为钢结构工程质量管控的核心环节。
无损检测技术通过利用材料物理特性差异,在不损伤构件的前提下实现缺陷检测与质量评价,已形成多技术协同的检测体系。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渗透,无损检测正从“离线检测”向“在线监测”、从“人工判读”向“智能识别”转型。本文围绕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与评价标准两大核心,结合工程实践展开研究,为钢结构工程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2 钢结构焊缝无损检测技术体系与应用特性
2.1 传统无损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
超声波检测(UT)基于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反射、折射原理,通过探头发射频率为 0.5-10MHz 的超声波,接收缺陷反射回波信号并转化为电信号,实现缺陷定位、定性与定量。该技术对平面缺陷灵敏度高,检测深度可达数米,且设备便携、检测成本低,广泛应用于厚板对接焊缝检测。根据GB/T11345-2023《钢结构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检测时需根据焊缝形式选择直射法或斜射法,采用 DAC 曲线法评定缺陷大小。实际工程中,水浸超声检测技术可提高大型构件检测效率,较传统接触式检测效率提升3 倍以上。
射线检测(RT)利用 X 射线或γ射线的穿透衰减特性,通过胶片感光或数字成像形成焊缝影像,缺陷区域因射线衰减差异呈现黑度异常。该技术对体积型缺陷(如气孔、夹渣)识别能力强,检测结果直观且可永久保存,适用于压力容器、管道环焊缝检测。但射线检测对平面缺陷灵敏度低,且存在辐射安全风险,检测时需设置安全警戒区,人员需佩戴个人剂量计。在密闭空间检测中,数字射线检测(DR)替代传统胶片检测,实现检测结果实时显示,检测效率提升 50% 以上。
2.2 新兴无损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
红外热成像检测(IRT)通过检测焊缝表面温度场分布,识别内部缺陷导致的热传导异常。该技术可实现大面积快速扫描,检测效率高,且可实现非接触式在线检测,适用于大型钢结构构件的整体质量筛查。主动式红外热成像通过外部热源(如卤素灯、激光)加热焊缝,缺陷区域因热阻差异形成温度异常区,较被动式红外检测灵敏度更高,可检出深度达 10mm 的内部缺陷。在钢结构塔桅维护中,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快速检测塔柱节点钢结构焊缝的腐蚀缺陷。
太赫兹成像检测(THz)利用 0.1-10THz 频段的电磁波,其波长介于微波与红外之间,兼具穿透性与成像分辨率高的特点,可检测非金属材料与金属材料界面的缺陷,如涂层下焊缝裂纹、分层等。太赫兹成像空间分辨率可达 50μm ,适用于精密钢结构构件检测,但设备成本较高,目前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3D 超声扫描检测通过机械扫描装置结合相控阵技术,生成焊缝三维缺陷图像,实现缺陷的三维定位与尺寸测量,定位精度可达 0.1mm ,为焊缝质量评价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撑。该技术已应用于核电设备主管道焊缝检测。
3 焊缝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与实践应用
3.1 国内外评价标准体系核心内容
我国钢结构焊缝质量评价标准以国家标准为核心,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补充。GB/T11345-2023 是超声波检测的核心标准,将焊缝质量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GB50205-2020《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定了不同结构类型焊缝的质量等级要求,如高层建筑钢结构主构件对接焊缝需达到Ⅰ级,次要构件角焊缝可采用Ⅱ级或Ⅲ级。行业标准中,JT/T722-2023《公路钢结构桥梁制造和安装规范》针对桥梁钢结构焊缝,细化了不同部位焊缝的检测比例与验收标准,如主桁梁对接焊缝检测比例不低于
100% ,执行Ⅰ级标准。
国际标准体系中,美国AWSD1.1/D1.1M-2020《钢结构焊接规范》采用基于风险的分级模式,将焊缝质量分为 A、B、C、D 四个等级,重点关注缺陷对结构承载能力的影响,对承受疲劳荷载的焊缝要求更严格,明确规定裂纹为不允许缺陷。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17636-1:2022《焊缝无损检测射线检测第 1 部分:钢、镍、钛及其合金熔焊接头》与 ISO17636-2:2022《超声波检测》统一了国际通用的检测方法与评级标准,促进了检测结果的国际互认。
3.2 国内外标准差异对比分析
在缺陷评定逻辑上,我国 GB/T11345 以缺陷回波幅度和指示长度为核心指标,采用固定阈值评定等级,操作简便但灵活性不足;AWSD1.1 则结合缺陷类型、位置、结构受力状态综合评定,如位于受拉区的焊缝缺陷验收标准严于受压区,更符合结构安全实际需求。EN 标准通过缺陷尺寸与板厚的比例关系(如缺陷深度不超过板厚的 10% )确定等级,适用于不同厚度构件的统一评定。
在检测比例规定上,我国 GB50205 明确规定了不同质量等级焊缝的最小检测比例;AWSD1.1 则允许根据结构重要性、焊接工艺成熟度调整检测比例,采用“基于性能的检测”模式,更具经济性。在新兴技术适配性上,我国GB/T11345-2023 虽新增相控阵检测相关内容,但尚未形成完善的评级体系,新兴技术标准滞后于技术应用。
3.3 工程实践中的标准应用与创新
在大型桥梁工程中,主受力构件焊缝通常采用“双标准”控制,即同时满足我国 GB标准与国际 AWS 标准。如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主桁梁对接焊缝,采用 UT+RT 联合检测,既执行 GB/T11345 的Ⅰ级标准,又满足 AWSD1.1 对疲劳焊缝的特殊要求,检测时采用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实现缺陷的精准定位与定量。
在高层建筑钢结构中,梁柱节点焊缝形式复杂,传统检测技术存在盲区,工程中创新采用“超声波相控阵+磁粉检测”组合工艺,参考 GB50205 与 JGJ255-2012《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制定专项验收标准,明确节点焊缝的检测区域与缺陷限值,确保节点连接安全。
为解决标准执行中的主观性问题,工程中逐步推广智能化评定系统。该系统通过AI 算法自动识别超声、射线检测图像中的缺陷,基于预设标准自动评定等级,检测效率较人工评定提升 4 倍以上,误判率降低至 3% 以下。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钢结构焊缝智能检测评定系统”,已在多个高耸钢塔桅项目中应用,实现了检测数据的自动化分析与报告生成。
结论
钢结构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已形成“传统技术为主、新兴技术为辅”的多层次技术体系,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等传统技术在工程中广泛应用,超声相控阵、太赫兹成像等新兴技术逐步解决复杂构件检测难题;评价标准体系日趋完善,但国内外标准衔接、标准与技术发展适配等问题仍需解决。未来通过技术创新与体系完善,持续提升钢结构焊缝无损检测水平,为钢结构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莫生学. 钢结构工程焊缝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探讨[J]. 工程技术研究,2024,9(17):61-63.
[2]马文博. 建筑钢结构工程焊缝无损检测技术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2,(14):97-9
[3]陈伟. 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及工程应用研究[J].居舍,2022,(16):39-41.
[4] 刘 正 江 , 孟 繁 超 . 钢 结 构 工 程 焊 接 质 量 控 制 要 点 分 析 [J]. 焊 接 技术,2021,50(07):79-81.
[5] 戢肃燕, 边保乐, 胡继勇, 等. 浅谈钢结构工程监理质量控制[J]. 建设监理,2021,(0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