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双减视域下农村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如何提质增效
柳细红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水墩镇秋溪小学517400
引言
为解决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全面为学生减负,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切实回应“双减”政策,提质增效已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但现今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枯燥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双减“政策的落实效果。教师需积极探索提质增效策略,实现教学创新。
、注重吟咏诵读,感受诗词韵味
“独体单音”是中国语言文字的最大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使得汉语呈现出独特的节奏感。我国古诗均遵循着不同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大大增强了古诗词的美感,适宜诵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吟诵角度出发,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词韵味,实现“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等问题,教师要利用好课前、课中和课外三个阶段,打通吟诵教学的各环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布置课前诵读任务,制作诵读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并结合查阅字典,把握吟诵韵律。以《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为例,该诗借助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等多意象的铺陈,展现出夏季南方农村的景色,更从侧面描写了农民的劳作辛勤。教师可以依据诗词的“2-2-3”朗诵技巧,为学生进行划分: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录制微课,预热学生思维。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诵读的停顿和节奏,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之后引入个人吟诵、小组吟诵、集体吟诵等多种方式,再次带领学生参与诵读,使学生读出诗词的韵味,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中所表述的意境。课堂之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诵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比较。如为学生提供《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使学生在诵读中对比课程文本,探寻不同意象的表达效果,借助对比练习激发学生诗词吟诵的兴趣,提升学生诗词学习的能力水平,进而实现高效率的诗词教学。
二、创设教学情境,体悟诗词情感
我国古诗注重以极其精练的字词表述出百转千回的意蕴,实现作品描绘内容与情感的统一。小学生学习古诗时一方面由于古诗使用的文言文难以理解释义,同时思维、理解能力有限,无法把握诗词的韵律和思想情感。“双减”视域下,教师需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避免传统的“灌输式” 教学方法,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全方位、立体化展示诗词的意境,迅速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使其体悟诗词情感。
以《塞下曲》为例,该诗作于唐代边塞诗盛行的大背景下,战事频繁的边疆为诗人的想象力提供了充分发散的空间。简短的诗中展现出边塞夜间的战事,描绘出一位令人敬仰的英勇将军形象。学生在课前已经对这首诗进行了诵读,但仍难以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课堂上,教师首先利用语言引导:夜晚的边疆,战士们守卫着祖国的大地。这时敌人突然偷袭,会发生什么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引入多媒体情境,展示我国边疆的壮丽景色和寂静夜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对诵读中收获到的情景进行充分想象。教师还可以选择合适的音乐,烘托夜间战场的紧张气氛,强化教学情境的感染力。这样的情境教学用时短,形式新颖,内容更具体、直观、生动,也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现状。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从多感官品味古诗,把握其中情感,升华古诗教学
三、优化作业设计,辅助学生学习
“双减”视域下,作业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重点之一。优秀的作业设计能够切实轻减学生的课后学业负担,确保教学质量。农村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也需从多方面优化作业设计,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切实的辅助。
层次性作业设计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而制定的一种有效策略,是落实提质增效的基础。实践中,教师可设置基础、提升、进阶三层次的作业,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可选择项。如学习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后,教师可设置如下作业:基础层次,(1)再次进行三首作品的诵读,把握语言节奏,并将自己的诵读录音;(2)想象诗词描写的景物,借助绘画等方式将其具象化,展现不同作品中田园风光的特征。提升层次,(1)对比《宿新市徐公店》中一二句和三四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赏析;(2)思考三首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异同,你最想成为哪首作中的儿童?说明原因。进阶层次:(1)想象《清平乐 村居》大儿的劳动场景和小儿的游戏场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创作一篇短文;(2)阅读本单元的《天窗》,你认为诗中的童年和《天窗》中的童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写下你的感受。
同时,教师还需注重更多形式的作业设计。例如小组合作作业,从教学内容中提取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兴趣爱好、认知特征的内容,并进行延展,为学生的个性发散提供充足空间。例如学习《墨梅》后,可设置思考问题:为什么王冕独爱墨梅?学习《芙蓉楼送辛渐》后,围绕“冰心玉壶”和其背后含义设置探究性任务。
总结
综上所述,在“双减”视域下,农村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不足进一步凸显,教师需要主动行动,依据课程育人目标,从注重吟咏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创设教学情境,体悟诗词情感、优化作业设计,辅助学生学习等多方面入手,创新教学模式,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其主动深入古诗,在古诗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与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尹学.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山居秋暝》为例 [J].文科爱好者, 2025, (01): 108-110.
[2]卢强祯. 新课标下小学古诗教学思考——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山居秋暝》教学为例 [J]. 甘肃教育, 2025, (03): 85-88.
[3]周慧娟. 基于互文性理论的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扬州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