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厂区景观改造策略研究
王悦 郭谨帆 王光奎 苏胜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 710000
0 引言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工业棕地的保护与再利用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灞桥热电厂作为20 世纪中期国家重点工业项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工业遗产意义。随着厂区废弃,环境污染和空间闲置问题日益突出,亟需通过系统的景观改造实现生态修复与功能转型。2017 年,住建部门发布了一份关于,住房城乡建设部对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相关的指导意见,简称为《城市双修》。其中提出了“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改善生活环境极为重要的一个方式,是城市的重要标志以此来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并指导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本研究基于对灞桥热电厂的调研与价值评估,探讨工业遗产保护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更新路径,旨在打造集生态、文化、社会与经济多重价值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空间。研究结果不仅为灞桥热电厂的再生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也为类似城市棕地的更新改造提供借鉴。
1、场地概况与现状调研
位于陕西省市灞浐两河之间的大唐灞桥热电厂,建成于1951年,它是我国“ 一五” 计划中的 156 个重点项目工程之一。灞桥热电厂作为20 世纪中期我国重点工业建设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其工业遗存不仅在视觉形象上具备高度识别性,如标志性的冷却塔和主厂房等核心构筑物,更在精神层面成为区域工业文明与城市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于上世纪90 年代以前,设备老旧、容量不足、高能耗、高污染。该厂曾长期承担市东郊区域冬季供暖的主要任务,大唐灞桥热电厂的供暖能力落后于当地的需求和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期,因国家环保政策趋严,由于工厂对环境污染量大,没有合理的对应措施,所以在工厂生产时,难以避免污染。后来2002 年左右进入没落期,由于噪声严重污染直至如今废弃,废弃工厂污染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2、价值评估与问题诊断
大唐灞桥热电厂周边区域集聚了居民社区、教育机构与医疗设施等多元社会功能区,具备一定的人口密度与公共服务需求。然而,长期以来工业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态质量低下、绿地系统缺失、生态屏障薄弱,显著制约了该地区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社会功能承载力。从社会公共性的角度分析,尽管该场地当前生态环境失衡、使用效率低下,但其地处城市东部重要发展轴带,具备较强的潜在公共服务辐射能力与社区整合可能性。通过景观再生与空间重构,有望重塑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载体,提升社会交往机会与社区凝聚力,实现工业棕地向高质量公共空间的转化。
灞桥热电厂占地面积广阔,地势整体平缓,现存建筑密度较低,部分结构可作为历史遗存加以保留利用,具备较高的空间可塑性。场地现有的冷却塔、厂房及管廊等设施虽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与废弃现象,但作为工业遗产具有较强的文化象征性和视觉识别度,可为未来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提供独特语境与场所精神支撑。此外,场地紧邻西潼高速公路,临近市地铁 3 号线,交通通达性良好,具备优越的对外联动能力。从城市更新的视角出发,该地块不仅拥有较高的土地再开发价值,同时具备承载多元复合功能、激活片区经济与文化活力的现实基础。综合考量,该场地在社会公共性修复与土地价值重构两个维度上均展现出显著的转型潜力,为后续的景观介入与空间重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景观改造方向与策略建议
景观改造策略呈现出以生态修复为基础、文化传承为核心、功能复合为导向、空间营造为手段的多维统合路径。首先,在生态维度上,改造设计应以缓解历史工业活动所遗留的环境问题为前提,通过引入具有生态适应性与修复能力的乡土植物、构建雨水调蓄系统、重塑地形与绿色基础设施,实现场地自然系统的重建与环境承载力的恢复。其次,在文化层面,项目高度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保留冷却塔、厂房等标志性构筑物,通过视觉语言的转译与文化符号的嵌入,延续场所的历史文脉,赋予场地以新的社会文化功能与公共教育价值。
在功能组织层面,设计强调空间的复合性与多样性,引入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主题商业等复合功能,通过科学的空间分区与动线规划,实现人群的高效导入与多样活动的协同叠加,增强场所的公众吸引力与日常使用频率。在空间表达方面,项目以曲线化形态、节奏性的路径布局与结构肌理为构建要素,营造具有连续性与识别性的景观界面,通过高差处理与节点塑造提升空间的层次感与沉浸感。
综上所述,通过生态、文化、功能与形态四重维度的协同介入,构建出一个具备历史记忆、生态价值与城市活力的文化景观复合空间,为我国城市棕地再开发提供了具有实践参考价值的景观更新范式。
4、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从城市棕地改造的视角出发,对灞桥热电厂进行了系统的景观调研与价值评估。通过对场地历史演变、生态环境现状、空间结构及社会区位的综合分析,明确了该场地作为典型废弃工业用地在生态修复、文化延续、社会公共性和经济活力等方面的再生潜力。调研结果表明:改造后的灞桥热电厂不仅提升了场地对不同年龄和背景人群的吸引力,也促进了社区居民与外来游客的互动交流,增强了城市公共性的社会功能。同时,通过打造多元化的交流平台,促进社区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推动社会资本的积累与社区凝聚力的提升。在经济层面,依托文化景观的商业化运作路径,项目在尊重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了功能复合,促进了土地价值的显著提升。通过多元功能融合激发经济活动,进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增强了区域的产业竞争力。由此产生的经济拉动效应不仅促进了周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提升了片区的整体形象和城市品牌价值,形成了良好的外溢效应。综上,灞桥热电厂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商业开发相结合,既延续了历史文脉,也注入了新的城市活力,成为城市棕地更新的典范和示范项目。
结合多维价值评估,本项目在城市更新的整体框架下展现出较强的现实可行性和区域示范效应,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未来研究方向可进一步聚焦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设计的平衡策略、改造项目后期的运营管理机制,以及数字化技术在景观设计与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城市棕地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塑过程,更应构建成为生态修复、文化激活与社会共享的综合整合平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区活力提升。期望本研究成果能够为类似工业遗址改造项目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助力推动城市棕地更新领域的发展与突破。
参考文献:
[1] 邓位.城市更新概念下的棕地转变为绿地[J].风景园林,2010
[2] 陶润东.旧工业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综述[J].湖南林业科技, 2018
[3] 束芸.废弃地景观改造——以上海市老港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为例[J].园林,2018基金标注:本文受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编号:202410702056)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