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燃煤电厂脱硫吸收塔供浆自动调节系统的优化与工程实践

作者

于峰

华电淄博热电有限公司 山东 淄博 255000

一、引言

随着环保标准愈发严格,燃煤电厂脱硫系统的稳定性与经济性成为关注焦点。脱硫吸收塔作为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的核心设备,其供浆系统的调节精度直接影响 SO₂脱除效率与环保指标达标率。 2×330MW 机组脱硫吸收塔供浆系统长期依赖手动调节,造成pH 值控制不稳定、人力投入大且存在环保超标风险。传统自动调节系统因阀门响应滞后、未兼顾高密度浆液特性等缺陷,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手动调节模式的核心问题,提出基于热控逻辑优化的自动调节方案,并结合现场实践验证其有效性,旨在为燃煤电厂脱硫系统自动化升级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方案。

二、系统现状与核心问题分析

(一)系统配置与运行流程

研究对象为 2×330MW 机组脱硫装置,采用一炉两塔设计,单塔配置两台 100% 容量石灰石供浆泵(一运一备),通过电动调节阀控制浆液流量。石灰石经制浆装置配制成 20% 浓度浆液,通过供浆管道补入吸收塔。原自动调节系统以吸收塔pH 值为单一控制参数,但因电动调节阀响应滞后(理论 30 秒,实际调节周期长达10-15 分钟)、高密度浆液易沉淀堵管等问题,未能投入使用。手动调节流程依赖监盘人员实时监测 pH 值,通过 DCS 系统手动调整阀门开度,存在显著的滞后性与人为误差。

(二)手动调节模式的核心问题

1.pH 值波动超出规程范围:根据 2023 年 1-6 月运行数据,手动调节下 pH 值波动范围为5.2-6.0,超出规程要求的 5.0±0.2,超标率达 32% 。这易导致吸收塔浆液中毒,影响脱硫效率,甚至引发环保参数超标风险。

2.人力成本高企:监盘人员需平均每小时干预 3.5 次,单次调节耗时 10-15 分钟,人力精力过度消耗,不利于机组整体运行监控。

3.设备可靠性不足:电动调节阀因高密度浆液沉淀每月卡涩检修 3 次,供浆中断风险高,设备维护成本递增。

(三)问题根源分析

通过因果图分析,手动调节失效的核心原因包括人员因素(操作标准不统一,缺乏系统化培训,调节随意性大)、设备因素(电动调节阀响应滞后,开度与浆液流速匹配不足,易引发沉淀堵管)、方法因素(单一pH 值控制参数,未联动浆液密度、流量、机组负荷等多变量)和环境因素(机组负荷波动导致浆液流速变化,传统控制逻辑无法动态适应)。

三、供浆自动调节系统优化方案

(一)多阈值逻辑控制策略设计

1.pH 值实时监测与阈值划分:在 DCS 系统中设定 pH 值上下限,将调节过程划分为三个区间:pH<低限值时,阀门自动开至上限开度快速补充浆液;低限值≤pH≤高限值时,阀门保持中限开度维持稳定供浆;pH>高限值时,阀门关至下限开度减少浆液输入。

2.三档开度阈值设定:根据吸收塔类型(一级塔/二级塔)与机组负荷特性,差异化设置三档开度初始值,并支持动态调整。

(二)人机界面优化与动态调节机制

1.DCS界面功能升级:在DCS操作画面增设pH值手操器与调门开度极限设置模块,允许监盘人员根据实时工况动态调整三档开度阈值及 pH 值上下限,实现“逻辑自动控制 ∣+∣ 人工动态修正”的协同调节模式。

2.高密度浆液流速匹配策略:结合浆液密度与管道流速监测数据,通过逻辑算法自动修正阀门开度阈值,防止沉淀堵管或节省浆液消耗。

(三)控制流程对比

手动调节核心流程为人工监测 pH 手动调整开度→滞后响应,响应时间 10-15 分钟,调节精度±0.8,人力依赖 100% ;自动调节核心流程为实时监测 pH→逻辑计算阈值→动态切换开度,响应时间<1 分钟,调节精度 ±0.2 ,人力依赖 ≤20% 。

四、工程实施与效果验证

(一)实施步骤与关键点

1.热控逻辑改造:利用原有电动调节阀,通过修改 DCS 控制逻辑,将阀门开度输出从连续 0.10% 模式切换为三档定位模式,逻辑算法基于“IF-THEN”条件语句实现。

2.参数调试与优化:先在#3、4 机组单塔系统试点,确定一级塔三档开度初始值,pH 控制精度达±0.2,人工干预频率降至0.3 次/小时;后在#5、6 机组双塔系统推广,针

对二级塔调整中限开度,解决调节滞后问题。

(二)关键指标对比与分析

1.pH 值控制精度:改造前波动范围 5.2-6.0,超标率 32% ;改造后波动范围 5.0-5.2,达标率 100% ,改善幅度 84% 。机组负荷突变时,pH 值恢复稳定时间从 45 分钟缩短至12 分钟。

2.人力成本优化:改造前人工干预频率 3.5 次/小时,年累计干预时长约 2450 小时;改造后干预频率降至 0.5 次/小时,年累计干预时长约 350 小时,人力成本降低 85.7% 。

3.设备可靠性提升:改造前调节阀卡涩导致每月停泵检修 3 次,年维护成本约 12万元;改造后阀门卡涩故障完全消除,年维护成本降为零。

(三)动态响应特性验证

手动调节阶段,pH 值无规律波动,阀门开度调整滞后,调节周期长达 2 小时;自动调节阶段,pH 值稳定在 $5 . 0 { \pm } 0 . 2 \ \$ 区间,阀门开度响应时间<1 分钟,调节周期缩短至15 分钟以内。

五、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人力成本节约:按每班 2 人监盘、人均年薪 8 万元计算,年节约人力成本显著。

2.设备维护成本下降:消除调节阀卡涩检修后,年节约维护费用约 8 万元。

3.环保风险规避:避免因 pH 超标导致的环保罚款,年潜在收益显著。

(二)社会效益与管理效益

1.环保性能提升:pH 值稳定控制确保脱硫效率维持在 98.93% 以上, SO2 排放浓度稳定低于 35mg/m3 ,符合国家超低排放要求。

2.智能化升级奠基:部分机组已实现无人监盘,为后续“主副盘监盘”模式提供技术验证,推动电厂向少人化、智能化运行迈进。

3.操作标准化与培训体系:制定操作规范,明确阈值调整流程与异常处理预案,通过培训提升操作人员应急能力,误操作率大幅降低。

六、持续优化与未来展望

(一)巩固措施

1.标准化运维体系:建立巡检表,开发健康度评估模型,实现预防性维护。

2.动态参数管理机制:设立“工况-阈值”映射数据库,根据季节、煤质等自动调取最优阈值组合,减少人工干预频率。

(二)技术升级方向

1.人工智能算法融合:拟引入 LSTM 神经网络构建pH 值预测模型,结合强化学习动态优化三档阈值,实现“预测-调节”闭环控制。

2.全流程自动化拓展:整合浆液制备、输送、反应全链条数据,开发全局优化平台,实现多系统协同调节。

3.低碳化与能效优化:研究浆液循环量与供浆量的耦合关系,优化阀门开度阈值,降低供浆泵能耗。

七、结论

本研究通过热控逻辑优化与多阈值控制策略,成功实现脱硫吸收塔供浆系统自动化升级。该方案无需大规模硬件改造,投资少、见效快、可靠性高,显著提升了pH 值控制精度、降低了人力成本与设备故障率。未来,结合人工智能与全流程自动化技术,可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为燃煤电厂脱硫系统智能化、低碳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同类电厂中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剑,马伟,严宇光.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膜浓缩水中深度除硅研究[J].有色矿冶,2025,41(03):43-48.

[2]王建豪,王志康,崔向峥,等.330 MW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高温烟道蒸发脱除 SO3 试验研究[J].煤炭转化,2025,48(03):128-136.DOI:10.19726/j.cnki.ebcc.202503014.

[3]贾纪强,苏晓莲,王巧鸽,等.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及其应用现状[J].节能与环保,2025,(04):56-63.

[4] 张 学 会 . 燃 煤 电 厂 脱 硫 废 水 处 理 技 术 设 计 及 应 用 [J]. 环 保 科技,2025,31(02):19-25+33.

[5]刘海峰,庄绪增,路亭伟,等.燃煤锅炉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探究[J/OL].清洗世 界,1-6[202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