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心理智慧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活化路径
申晏萍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教师进修学校 河北 邯郸 056200
初中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停留在知识普及层面,与学生的文化背景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理解心理困惑、接纳心理调节方法。而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智慧如儒家的修身自省、道家的顺势而为等,将这些智慧应用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心理教育提供全新指导思想和创新方法,助力文化传承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
一、开发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传统文化心理智慧融入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学校开发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开发过程中需以传统文化为依据,精准对接初中生心理发展需求。其中,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教师既要设计培养学生心理调节、人际交往等基础素养内容,还要设计引导学生理解的传统文化心理智慧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主题的儒家、到家思想,如仁爱、自省、顺应自然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智慧。例如,教师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选用仁爱为引导内容,并结合学生之间帮助请假同学补笔记、帮助生病同学补课、安慰考试失利的同学等互帮互助的场景,提高学生深刻理解“爱人”的内涵,并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准备;在组织形式上,教师采用模块化设计,将传统文化智慧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模块进行智慧结合,如在自我认知板块,教师融入“吾日三省吾身”,引导学生每天进行反思,在深化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逐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1]。
二、设计体验式传统文化心理活动
学校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体验式传统文化心理活动,能够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心理智慧的价值。首先,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拓展活动,如“汉服礼仪”体验主题,教师先为学生讲解汉服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学生心中埋下对传统汉服文化敬畏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学习标准的基础汉服礼仪,如揖礼、站姿等,让学生在相互行礼、规范仪态的过程中直观体会儒家“礼”文化,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自我约束等优良品质,以此来改善同学之间的相处模式;举办围棋对弈活动,教师先为学生介绍围棋规则,传授围棋“阴阳平衡”的智慧,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围棋对弈中的棋局变化,培养学生劣势时需冷静分析、调整策略得以扭转局面的能力,优势时戒骄戒躁、保持审时度势的良好心态,并在围棋对弈过程中,学会控制情绪、理性对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抗压能力、应变能力[2]。
其次,教师在设计体验式传统文化心理活动时可以设计情景剧,如学生遇到误会、吵架等人际冲突、与与父母沟通不畅的亲子矛盾等问题,教师可以依据这些真实事件以儒家“恕道”为核心设计剧本,让学生分别扮演冲突的双方,并在演绎中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处境,并在角色扮演中学会用宽容的态度看待问题化解矛盾,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心理智慧的实践认知。
三、打造传统文化校园心理环境
学校打造传统文化校园心理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为学生构建浸润式心理成长空间。其中在物质上,学校可以在教学楼走廊、教室黑板报两侧、校园宣传栏等,张贴学生传统的书法、绘画、手工作品,还可以张贴上善若水、知足常乐、吾日三省吾身等名言警句,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传递心理智慧;同时,学校还可以在休闲区打造“静心亭”“自省园”,并在休闲区域放置石桌石凳,种植松、竹、梅等象征植物,设置读书角配备《论语》《道德经》及解读绘本等传统文化典籍,为学生提供具有古韵古色的放松与反思环境;精神上,学校借助校园官博、公众号、广播等推广孔融让梨、塞翁失马等传统文化心理故事,并在每个学期举办传统文化心理文化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心理健康意识[3]。
四、构建家校协同教育机制
想要将传统文化心理智慧融入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是推动文化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构建家校协同教育机制能够有效提高传统文化心理教育效果。一方面,学校应定期组织线上、线下教育课程,向家长传授传统文化心理智慧知识,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亲子共读《论语》《道德经》等传统经典书籍,再结合生活实例解读“感恩”“宽容”等思想,培养孩子良好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班级微信群等方式,
与家长建立沟通,及时交流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心理状态,并针对问题共同制定融入传统文化智慧的教育方案,引导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
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心理智慧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活化路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开发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体验式传统文化心理活动、打造传统文化校园心理环境、构建家校协同教育机制等有效路径,不仅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实践思路,将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融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助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思涵.传统文化视角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5,(04):154-156.
[2]姚家辉,吴永传,陈明贵.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探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6(01):120-124.
[3]李梅,陈富祥.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发扬途径[J].甘肃教育,2015,(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