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师数字化转型中物理课堂的守正与创新

作者

张霞

抚顺市顺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辽宁抚顺 113000

引言

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战略的推进,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度重塑教育生态。初中物理作为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学科,其课堂形态的变革尤为迫切。然而在技术的应用中,容易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背离教育育人本质与学科内在逻辑。

在此背景下,蕴含“心系家国、甘于奉献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胸怀天下的道德情操”的“教育家精神”,为变革提供了根本价值航标与精神动力,其核心要求是教育技术应用需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AI赋能初中物理课堂的变革,需置于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视角下审视——教师不再是技术被动接受者,而是驾驭技术、赋能教学、引领变革的主体。本文旨在探索以教育家精神为魂、AI技术为器、教师专业发展为体的“守正创新”变革路径。

、基石与航标: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引领价值

“守正”为根基,“创新”为方向,教育家精神为AI赋能物理课堂划定“守正”边界、指明“创新”航向,核心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守教育初心之“正”。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AI的算法需注入教育温度,不能窄化为提分工具,而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在物理课堂中,AI不仅传递知识(Knowledge),更需激发学生科学好奇心(Curiosity)、培育严谨科学态度(Attitude)与社会责任感(Responsibility),实现从“KAR”到“KCAR”的升华,这正是教育家精神“启智润心”的具象化。

其二,守学科规律之“正”。物理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AI无法替代学生动手操作的真实体验,更不能削弱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深度理解。相反,需遵循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借技术化解电流、磁场等抽象概念的教学难点,强化科学探究体验,践行“因材施教”“勤学笃行”的育人智慧。

其三,创教学范式之“新”。在“守正”前提下,教育家精神鼓励教师以“求是创新”态度拥抱技术。AI可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内容壁垒与评价单一性,支持教师构建更具个性化、互动性与探究性的学习环境,推动教学范式根本性创新。

二、赋能与变革:AI驱动初中物理课堂的四维路径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AI从四维度赋能初中物理课堂,推动深层变革(一)教师角色转型: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设计师”与“成长导师”

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首要体现为角色转变。AI可接管知识传递、作业批改、数据统计等程式化工作,将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核心职责转向两大方向:

学习设计师:借助学习分析系统洞察学情,依据学生知识图谱与能力差异,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与项目式学习(PBL)任务,如为“浮力”理解薄弱的学生推送虚拟仿真实验,为学有余力者设计“密度计制作”挑战任务。

成长导师:聚焦学生思维过程、情感状态与科学素养养成,依托AI提供的参与度、情绪波动等数据,开展及时人文关怀与思想引导,践行“乐教爱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模式重构:从“统一授课”到“人机协同的个性化学习”

I打破“一刀切”教学模式,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核心通过三环节落地:

智能预习与诊断:课前学生借助AI助学平台预习,平台自动诊断前置知识掌握情况并生成学情报告,为课堂教学提供精准靶向。

课中人机互动:教师利用AI增强现实(AR)技术,将分子热运动、电磁场分布等抽象物理现象可视化,破解教学难点;同时通过智慧课堂系统开展实时投票、提问与小组协作,保障全员参与。

课后自适应巩固:AI依据学生课堂表现与作业情况,智能推送专属练习题与拓展资源,实现“千人千面”作业布置,在减轻负担的同时提升学习效率。

(三)科学探究深化:从“验证性实验”到“沉浸式虚拟探究”​

物理实验是教学生命线,AI大幅拓展实验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突破时空与器材限制:依托虚拟仿真实验室(VR/AR),学生可安全“操作”高压电路、“观察”天体运动、“拆解”内燃机,完成传统实验室中高成本、高风险或宏观微观类实验。

强化探究过程:AI记录并分析学生实验操作与数据输入,即时反馈操作科学性与数据合理性,引导学生遵循“假设-实验-分析-结论”的完整探究流程,而非机械验证既定结论,培养科学思维。

(四)评价体系革新:从“分数唯一”到“多维数字画像”​

教育家精神强调评价的育人功能,AI支撑下的评价变革具有革命性,核心包含三层次:

过程性评价:AI全程记录学生学习轨迹,涵盖课堂互动次数、虚拟实验操作步骤、讨论区发言质量等,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精准评估。

综合性评价:通过分析实验设计报告、探究问题解决方案等多模态数据,辅助教师评价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

数字画像生成:系统为每位学生生成涵盖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态度倾向的“综合数字画像”,为教师提供立体学情洞察,实现“因材施评”与“以评促学”。

三、挑战与核心: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

上述变革路径的落地,核心依赖教师的数字化转型,这既是当前主要挑战,也是破题关键,需从三方面推进:

理念转变为前提:教师需摆脱“技术恐惧”或“技术崇拜”,树立“技术理智”认知,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技术应用的边界与价值,主动适应变革。

数字素养为核心:未来物理教师需兼具物理专业能力、教学能力与“AI素养”,包括数据解读、人机协同教学设计、数字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能力。

发展模式需创新:教师培训需从传统讲座式转向“实践-反思-协同”的数字化模式,如构建线上研修共同体,依托AI平台开展跨校教研、课例分析、模拟教学等,在实践中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

结束语:

AI赋能初中物理课堂是一场深层教育变革,绝非简单工具更新,而是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师生关系的系统性重塑。其成功关键在于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守正”确保技术不偏离育人初心与学科规律,以“创新”驱动课堂向个性化、探究化、智能化演进。

技术的最终价值需通过教师实现,因此必须将教师专业发展置于数字化转型核心,通过提升其数字素养与育人能力,使其成为驾驭 AI、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新时代卓越教师,让技术之“器”服务教育之“道”,培养更多具备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