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探秘大学本科里遥感在农业估产的应用

作者

雷淑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引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农业领域对精准高效估产需求迫切。大学本科阶段积极探索遥感在农业估产的应用,是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举措。了解其应用原理与方法,能为未来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1.遥感技术基础

1.1 遥感数据类型

遥感在农业估产中应用的基础是多样的遥感数据类型,这些数据从不同维度提供作物生长的关键信息。按传感器搭载平台划分,可分为卫星遥感数据、航空遥感数据和近地遥感数据,卫星遥感数据覆盖范围广,能实现大范围作物生长状况的宏观监测,适合区域乃至全国尺度的农业估产;航空遥感数据通过飞机或无人机获取,空间分辨率较高,可精细捕捉田间作物的局部差异,适用于小区域精准估产;近地遥感数据则通过地面传感器或手持设备采集,能近距离获取作物的光谱细节,为模型校准提供数据支持。按光谱范围划分,包括可见光遥感数据、近红外遥感数据和微波遥感数据,可见光数据可反映作物的颜色变化,用于识别作物类型和生长阶段;近红外数据对作物叶绿素敏感,能有效监测作物生长活力;微波数据不受天气和光照影响,可穿透云层和植被,适合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获取作物信息。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各有优势,在农业估产中常结合使用以提升信息获取的全面性。

1.2 遥感影像处理方法

遥感影像处理方法是将原始遥感数据转化为可用农业信息的关键环节,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提升数据质量并提取有效信息。预处理阶段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辐射校正消除传感器误差、大气影响等导致的辐射失真,确保影像上的亮度值真实反映作物的反射特性;几何校正则通过坐标匹配消除影像的几何变形,使影像与实际地块位置精准对应,为后续的地块级分析奠定基础。影像增强技术通过调整对比度、亮度或进行波段组合,突出作物与背景的差异,例如利用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的组合增强植被信息,使作物区域更清晰可辨。影像分类是重要的处理步骤,通过监督分类或非监督分类方法将影像划分为不同的作物类型和非作物区域,明确估产对象的空间分布范围。此外,还需进行影像镶嵌和裁剪,将多幅影像拼接成完整的研究区域影像,并裁剪出目标区域以减少数据冗余,经过处理的遥感影像能更准确地反映作物生长状况,为后续的生长监测和产量估算提供可靠数据。

2.遥感在农业估产的应用原理

2.1 作物光谱特征与生长监测

作物光谱特征是遥感监测作物生长的基础,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物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特性存在规律变化,可通过遥感捕捉并用于生长状况评估。健康作物的叶片含有大量叶绿素,在可见光的蓝光和红光波段吸收较强,而在近红外波段反射强烈,形成独特的“红边”效应,即从红光到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急剧上升的区域,这一特征是判断作物生长活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作物生长,叶片面积增大,生物量增加,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逐渐升高,到生长旺盛期达到峰值;进入成熟期后,叶绿素分解,叶片变黄,红光波段反射率升高,近红外波段反射率下降,这种光谱变化规律与作物生长进程密切相关。遥感通过捕捉这些光谱特征的变化,可反演作物的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等生长参数,叶面积指数反映作物的光合作用面积,植被覆盖度体现作物的空间分布密度,生物量则直接关联产量形成,通过持续监测这些参数的动态变化,能实时掌握作物生长状况,为产量估算提供生长基础数据。

2.2 估产模型构建

估产模型构建是将遥感获取的作物信息与实际产量关联起来的核心过程,通过建立数学关系实现产量的定量估算。模型构建首先需要收集样本数据,包括遥感反演的作物生长参数和对应地块的实际产量数据,样本需覆盖不同生长条件和产量水平的地块以保证模型的代表性。根据作物类型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型形式,经验模型基于统计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生长参数与产量之间的数学方程,如利用叶面积指数、植被指数等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机理模型则基于作物生长的生理过程,模拟光合作用、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等过程对产量的影响,更能反映产量形成的内在规律。模型构建过程中需进行变量筛选,选择与产量相关性高的遥感参数作为输入变量,减少冗余信息;通过交叉验证调整模型参数,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构建好的估产模型可应用于整个研究区域,将遥感获取的生长参数输入模型,计算得到区域内的产量分布,实现从点到面的产量估算,模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估产结果的可靠性,需不断优化以适应不同作物和环境条件。

3.应用优势与发展前景

3.1 助力农业生产决策

遥感估产技术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及时准确的产量信息优化农业管理措施。在作物生长期间,遥感监测的生长参数和产量预估结果能帮助农业部门识别生长异常区域,如发现某地块作物生长活力下降、预估产量偏低,可及时排查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如追加施肥、调整灌溉等,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区域尺度的估产结果能为粮食储备和流通决策提供支持,提前掌握各地的产量情况,合理规划粮食收购、调运和储备计划,避免供需失衡。对于农业政策制定,遥感估产提供的区域产量差异数据可帮助识别优势产区和低产区域,为农业结构调整、补贴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引导资源向高效益区域集中。此外,遥感估产还能为农户提供个性化的生产建议,根据地块的估产潜力和生长状况推荐适宜的种植密度、施肥量等,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2 未来发展趋势

遥感在农业估产中的未来发展将朝着更高精度、更智能化和更广泛应用的方向迈进,不断拓展技术应用边界。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应用将更加普及,随着卫星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获取的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不断提高,能捕捉更精细的作物生长细节,如单株作物的生长状态,为精准估产提供数据支撑。智能化模型将成为主流,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模型能自动学习作物光谱与产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升估产模型的适应性和预测精度,同时实现模型的自动更新和优化,减少人工干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将进一步发展,整合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多维度信息,构建更全面的估产模型,考虑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使估产结果更准确。此外,遥感估产将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从数据获取、分析到决策支持的完整农业信息链,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推动农业生产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结束语:大学本科对遥感在农业估产的应用研究,为农业领域培养了专业人才。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其应用将更广泛深入,持续提升农业估产水平,助力农业实现智能化、精准化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双贺.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作物估产系统的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24,(08):37-40.

[2]石静仪.基于多参数的焦作市小麦遥感估产[D].吉林大学,2024.

[3]李嘉乐.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豆遥感估产及其归因分析[D].浙江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