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传播方式的转变

作者

张圆 刘畅畅 刘宁

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传播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要的教育引导活动,其传播方式也需与时俱进。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研究其传播方式的转变,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传播方式转变的背景

1.1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重构了信息生产与传播的逻辑链条。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打破了时空界限,使信息得以瞬间触达全球用户;移动智能终端的迭代升级让每个人兼具信息接收者与生产者的双重身份;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送机制实现了精准化内容匹配。这些技术革新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中心化”的传播格局,形成了去中心化、碎片化、社交化的全新传播生态。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传播载体的根本转换,必须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流动的高速度、高密度、高互动特征,否则将难以有效渗透至目标群体。

1.2 社会环境的变化

当代社会正经历深刻转型,全球化浪潮催生跨文化交流与价值观念碰撞,社会结构的流动性加剧了思想意识的多元化。网络空间成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热点事件往往引发链式反应,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社会议题场域。年轻一代的成长环境与数字技术深度绑定,其认知模式呈现出鲜明的“数字化生存”特征——依赖视觉符号而非文字论述,偏好短平快的信息消费,习惯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参与公共讨论。这种社会环境的剧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突破固有范式,在开放包容中构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话语体系。

1.3 受众需求的改变

新媒体赋权下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意义建构者。他们对内容的期待从单一说教转向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对传播形式的容忍度从严肃刻板转向轻松活泼。特别是在 Z 世代逐渐成为社会主力军的背景下,游戏化、沉浸式、参与式的传播体验成为刚需。思想政治工作若仍沿用居高临下的灌输模式,必然遭遇受众的心理抵触。唯有尊重传播规律,将思想引领融入生活场景,才能实现理论武装与大众需求的有机统一。

2. 传播方式转变的具体表现

2.1 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传统纸媒、广播、电视构成的“铁三角”格局已被彻底打破,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直播空间等新媒体形态构建起立体化的传播矩阵。不同平台承载着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微信公众号适合深度解读政策内涵,短视频平台擅长具象化呈现榜样故事,直播空间能够实时开展云端思政课堂。这种渠道分化并非简单叠加,而是根据内容特性与受众画像进行的精准适配。思想政治工作由此告别“大水漫灌”式的粗放传播,转向“精准滴灌”的分众化路径,在不同平台上塑造既统一又各具特色的传播样态。

2.2 传播内容的创新

内容形态的创新体现在两个维度:形式层面突破文本局限,大量运用动漫、VR、H5 交互页面等新技术手段,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数字产品;叙事视角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切入,通过普通人物的奋斗故事折射时代精神,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话语体系的转换尤为关键,既要保持政治话语的权威性,又要吸纳网络流行语汇增强亲和力,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把握平衡。这种内容革新本质上是对传播规律的遵循,通过降低认知门槛提升理论传播的有效性。

2.3 传播互动性的增强

新媒体打破了传受双方的物理边界,构建起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后台留言功能使受众能即时反馈困惑与建议,投票评选活动让群众参与典型选树过程,话题讨论区成为思想碰撞的公共空间。这种互动不是形式化的走过场,而是真正将受众纳入传播闭环——根据互动数据调整选题方向,依据用户画像优化推送时段,借助用户生成内容扩大传播半径。思想政治工作由此从“独白”转变为“对话”,在平等交流中实现价值引领。

3. 传播方式转变带来的影响与策略

3.1 积极影响

传播效能的提升体现在三个层面:空间维度上突破物理限制,使偏远地区同步共享优质思政资源;时间维度上实现即时响应,重大理论成果可在第一时间直达基层;效果维度上形成持续影响,优质内容通过社交网络实现裂变式传播。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展现出“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优势。短视频平台凭借智能算法精准推送,将主流价值理念悄然融入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使理论传播突破时空界限,触达更多潜在受众。直播连麦功能则搭建起跨地域的交流桥梁,让不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得以实时共享,形成互学互鉴的生动局面。这种传播方式革新,不仅大幅拓展了思政工作的覆盖面,更通过贴近生活场景的渗透式传播,增强了理论武装的实效性。新媒体技术赋能下,思政工作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在潜移默化中筑牢思想根基,为凝聚社会共识注入新动能。

3.2 面临的挑战

技术赋能的同时带来新的治理难题。信息洪流中混杂着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算法推荐可能造成信息茧房效应,流量至上倾向容易诱发娱乐化偏差。特别是境外势力利用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更加隐蔽,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这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既要具备甄别有害信息的政治敏锐性,又要掌握引导网络舆情的专业能力。如何在开放环境中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3.3 应对策略

破局之道在于构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制度层面需完善新媒体内容审核机制,建立分级预警与应急处置体系;队伍层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既懂政治又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技术层面应研发智能审校系统,运用大数据监测舆情动向。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亟需创新方法论体系。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的有机统一,既要确保中央精神贯穿始终,又要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各地应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契合群众需求的传播模式,让理论宣传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根本之策在于坚守内容为王原则,以高质量的理论供给回应时代课题,用鲜活话语阐释深刻道理。要善于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把理论逻辑融入生活场景,通过微视频、直播互动等新载体增强吸引力。守正创新是巩固主流阵地的关键,既要严守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又要敢于突破传统传播范式,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话语体系等方面持续创新,使主流价值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结束语: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传播方式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就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孙红艳.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1(03):45 - 50.

[2]王振刚.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传播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5):32 - 35.

[3]徐艳秋.新媒体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改进和思考[J].幸福生活指南,2020(1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