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思念”—鲍尔吉·原野“万物有灵”系列散文论
康其格乐很
内蒙古民族大学 028000
引言:鲍尔吉·原野自 1981 年发表作品以来,出版数十部散文、小说集,其散文语言朴素、幽默、灵动且节制,构建出不同于人类世界的“奇幻世界”。本文以其在《当代》杂志发表的“万物有灵”系列散文为研究对象,探究快节奏社会中人类丢失的宝贵特质,呼唤人们在疾驰中学会“悠然漫步”。该系列整合了“万物凝视”“万物亲近”等专栏内容,因“凝视”“交谈”“歌唱”均以万物“有灵”为基础,故命名为“万物有灵”。
一、心灵的洗礼—“万物有灵”散文中的“童趣”
“童趣”即李贽所言“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鲍尔吉·原野曾指出:“在喧嚣复杂的当代社会,童心的缺失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其《蜘蛛给苔藓写信》《灯绳给摇篮写信》等作品,以独特视角展现了充满童趣的世界。
(一)以儿童的惊异之眼观察自然
儿童的惊异之眼充满好奇与纯真。《蜘蛛给苔藓写信》中,蜘蛛初见苔藓时“以为是树长了绿毛”,观察其生长环境与颜色变化,视其为“十足的英雄”,如孩童般探索自然;《笤帚给火盆的信》中,笤帚好奇“你怀里抱着这么多火炭,不觉得烫吗?”,留意火盆花纹、羡慕其图案,还关注主人家孩子烤土豆的场景,甚至思考主人送父亲去养老院的现象,体现儿童对成人世界的朴素认知。这些细节在成人眼中微不足道,却在“万物”视角下成为探索的焦点,正是儿童视角的生动体现。
(二)以孩童般的语言描绘万物
鲍尔吉·原野认为“文学除了语言,一无所有”,秉持“真诚的语言”写作,这种语言恰是“孩童般的语言”。《灯绳给摇篮写信》中,灯绳说“我一直盯着你看”,好奇“我看到有好多蟑螂爬到你的摇篮里,你会嫌弃它们吗?”,甚至希望“去外面的草场转一转”。其笔下万物皆有生命与情感,彼此亲密交流,语言生动有趣。作品还体现了“万物皆有灵”的语言观,他相信每种生命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他借孩童般的想象解读万物的内心,使散文充满神秘奇幻色彩。
二、自然的哀歌—以悲悯情怀传达对生态环境的担忧
鲍尔吉·原野的生态散文饱含对自然万物的悲悯与关怀,体现“敬畏生命、众生平等、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程虹在《宁静无价》中提出“人类内心的风景是由自然的风景养育滋润的”,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作为蒙古族人,鲍尔吉·原野深受民族生态观念的影响。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其与自然密切相连,对长生天及万物的崇拜融入其文化基因,他的作品中“对天地的敬仰、与万物为善的诚意”正源于此。他曾说:“我的朋友包括草木;草木其实是更好的友人”,自然界对他而言既是神圣的存在,也是平等交流的伙伴。
系列散文中,万物被赋予平等的生命力。《雪兔给樟子松的信》赞扬樟子松在干旱寒风中屹立的坚韧;《樟子松给雪兔的复信》中更是描写了樟子松眼中万度苏草原上万物的美丽:蜥蜴赋予沙漠活力、大地滋养花朵、蚂蚁彰显勤劳。作者以拟人化的对话展现对自然的敬畏,如《麻雀给拴马桩写信》期待拴马桩“变成一匹马,跑进草原深处”,《拴马桩给麻雀的回信》担忧拆迁后枣红马的命运。
更深刻的是,作者借万物视角反思人类对生态的破坏。《蜥蜴给冰雹的信》中,蜥蜴谴责冰雹“杂碎了豆雁下的蛋”“是强盗”;《冰雹给蜥蜴的复信》则揭示:“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砍伐森林以及在草原上开矿的惩罚”。《喜鹊给麦穗鱼写信》中,喜鹊关心麦穗鱼的生存环境,体现“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与阿来的《空山》《尘埃落定》中“生态系统是相互依赖的共同体”的观念呼应,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
鲍尔吉·原野的大悲悯不仅关注生灵生存,更包容万物、批判罪恶却不失宽容,展现出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刻洞察。
三、消失的“思念”—呼唤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悠然漫步”
科技发展加快了生活节奏,人们忙于琐事,忽略了自然之美,个体生活模式发生了剧烈变革。鲍尔吉·原野的系列散文赋予万物生命,呼唤自然情感的回归,探讨人类如何寻回心灵的诗意栖居。
(一)快节奏生活下的人类情感缺失
快节奏生活制约人类对自然美的体验,审美趣味被功利化主导。鲍尔吉·原野在《静默草原》中以草原的辽阔反衬现代人生的忙碌焦虑,指出“人正一点点远离大自然”,内心对自然的关注愈发稀少。他曾直言:“当今世界,人类的眼睛只能看见钱、只能看见女人,看不到天上的白云、脚下的蚂蚁,看不到大自然中一切可爱的东西”,揭示人类因追求物质而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情感淡漠:木心《从前慢》中“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传统温情,在现代被社交媒体取代,鲍尔吉·原野直言“现在的人类,没有了思念”。
(二)自然中的“万物”情感的回归
在系列散文中,银耳环、羊羔、胡萝卜等万物通过书信传递情感:好奇、倾诉、思念,真诚可爱。几十篇书信的主体涵盖万物,唯独没有人类,引人反思“我们多久没有写信了?”“多久没有表达思念了?”万物的纯真情感与人类的情感丧失形成鲜明对比——万物懂得思念,人类却在疾驰中丢失了这一能力。
(三)人类情感的回归与重塑
严峻的社会竞争使人类感受美、体悟自然的能力屈从于欲望。鲍尔吉·原野给出答案:“大自然是人类的导师,教人学会爱,学会忍耐、节制、倾听、观察”。亲近自然可远离喧嚣,找回宁静;重拾书信传统能深化情感联结;深度阅读文学与哲学著作可滋养心灵。“万物有灵”系列散文好像有意要通过自然万物的真诚交流,表达作者对于人类消失的“思念”的惋惜、探寻。作者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世界、审视自己的视角。他让我们意识到,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多么复杂,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奇妙,去追寻那些真正能够让我们心灵得到滋养与升华的生活方式。
四、结语
作为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虽以汉语写作,却能把散文语言提炼得精彩而富有诗意,既质朴无华,又深情款款,编织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万物有灵”系列散文宛如一股清风拂过现代生活的喧嚣,以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寓意,表达了对人类丢失的纯真、宁静与和谐生活方式的追寻。
参考文献
[1]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99.
[2]张梦茹.童心、 泛灵、 哲思--从《草木河山》看鲍尔吉·原野散文的审美特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2):58-59.
[3]鲍尔吉·原野.专栏·天地稀声--万物交谈[J].当代,2024(2):231-237.
[4]鲍尔吉·原野.专栏·天地稀声--万物宁静[J].当代,2024(4):232-237.
[5]汪树东.蒙古族生态智慧的当代演绎--论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生态散文[J].大连大学学报,2024,45(01):1-7.
[6]程虹,枕戈.《宁静无价》[J].审计月刊,2020,(03):55.
[7]王金双,萨其拉.鲍尔吉·原野草原书写中的生态伦理观[J].关东学刊,2021,(02):142-146.
[8]苏日娜.《草原》杂志“自然写作”专栏作品研究(2021-2023)[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10.
[9]鲍尔吉·原野.专栏·天地稀声--万物回忆[J].当代,2024(3):225-232.
[10]张晓琴.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34-143.
[11]陈少明.鲍尔吉·原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12):8-11.
[12]木心,青洲.《云雀叫了一整天》[J].初中生世界,2019,(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