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模式下施工图预算编制的管控要点
沈道明
湖北地矿建设工程承包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50
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集约化发展趋势显著,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工程总承包模式凭借统筹设计施工、优化资源配置等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传统预算编制方法在应对EPC项目特性时,可能因设计方案调整产生预算偏差,或因多专业协同作业存在局限性而出现部分费用项未能充分考虑的情况,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契合EPC模式特点的预算管理机制。EPC模式下施工图预算编制不仅是工程量与造价的计算过程,更是设计意图落地、采购成本控制、施工资源调配的前置筹划。
1 EPC模式对施工图预算编制的特殊要求
1.1设计施工一体化的联动要求
在EPC模式下,若能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施工工艺与成本要素,将有助于预算编制与设计进程的有效衔接。在实际项目操作中,曾有某产业园EPC项目由于在设计环节未充分评估预制构件运输半径的影响,致使特殊运输措施费用未能纳入预算范围,最终在项目实施阶段出现一定程度的成本增加。由此可见,在施工图预算编制过程中,建立贯穿各阶段的动态反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2全周期成本管控的集成需求
相较于传统模式,EPC模式下的预算编制更注重对设计优化、设备采购、施工组织等全周期成本要素的统筹考量。以某污水处理厂EPC项目为例,因预算编制阶段未能充分考虑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交叉作业所需的措施费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资源闲置,经估算,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约为85万元。为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建议构建“设计-采购-施工”三维成本数据库。例如在机电安装工程预算编制时,可将设备参数、管线综合方案、调试流程等要素对应的成本数据进行关联整合与系统录入。
2 EPC模式下施工图预算编制的核心管控要点
2.1设计阶段的预算源头管控
2.1.1限额设计与预算联动
探索建立"设计限额-预算分解"的协同控制机制,在某机场EPC项目实践中,以航站楼单位面积造价4500元/㎡为基准,对各专业预算进行系统分解,将结构含钢量合理控制在85kg/㎡以内,最终实现相较于可研估算约9%的成本优化。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制定分部分项工程设计限额参考标准,例如建议幕墙工程在建筑外立面造价中的占比不超过22%
尝试将设计模型与预算指标进行关联,利用Revit等软件实现混凝土用量、模板接触面积等数据的自动化计算
建立设计变更的预算影响评估体系,对可能引发的造价波动进行量化分析与记录
2.1.2多专业协同的预算会审
推行"设计-预算"联合评审模式,某桥梁EPC项目通过桥梁、地质、机电等专业联合审图,发现并修正桩基预算漏项问题23处,取得了较好的成本优化效果。实施过程中可重点关注以下环节:
各专业提交设计成果时,同步提交相应的预算影响分析
组织召开跨专业预算协调会议,着重关注工程接口部位,如管廊工程中机电与土建的衔接问题
建立专业间预算冲突跟踪机制,及时记录暖通专业风口位置调整等变更对装饰面层的影响
2.2工程量计算的精准化管控
2.2.1三维算量技术应用
在工程量计算工作中,BIM技术的应用逐渐成为提升精度的重要手段。以某文体中心EPC项目为例,通过Revit模型进行工程量计算,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计算准确性,混凝土工程量误差率从7.3%有所降低,达到1.2%。若期望更好地发挥其效能,可关注以下实施要点:
构建企业级BIM算量标准,通过规范构件编码体系与工程量计算规则,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在算量模型中纳入施工措施相关参数,例如考虑脚手架搭设方式对工程量计算可能产生的影响
建立数据比对机制,定期将模型算量结果与现场收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建议以月度为周期开展偏差研究
2.2.2工程量清单复核机制
推行“三算对比”制度,即对预算量、清单量、实际量进行综合比对分析,能够有效提升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在某保障房EPC项目实践中,该机制的运用成功发现并修正墙体工程量存在的偏差,误差修正幅度达到9.8%,进而规避了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经估算避免损失金额约56万元。具体可参考以下操作流程:
在编制工程量计算书时,同步附上计算草图及对应公式,为结果核查提供依据
借助广联达GMA等专业软件开展清单反查工作,增强复核效率与准确性
重点关注易引发争议的部位,例如土方边坡、后浇带等区域的工程量计算,审慎核对相关数据
3提升EPC预算编制管控水平的对策建议
3.1构建企业级预算管控体系
战略层:构建系统化预算编制标准体系,通过制定《EPC项目预算编制导则》明确编制原则、流程框架及成果标准。结合企业战略目标与行业规范,建立涵盖全生命周期的预算编制方法论,细化各阶段预算指标分解规则,确保预算编制符合企业发展方向与风险管控要求,为项目预算管理提供权威性指导文件。
管理层:成立由设计总监与商务经理联合牵头的设计预算协同中心,建立跨部门定期联席会议机制。该中心负责统筹协调设计优化与成本控制的双向联动,通过整合设计方案与预算数据,实现设计阶段成本前置管控。
执行层:组建由设计工程师、造价师、施工工程师构成的跨专业预算小组,建立矩阵式协同工作模式。设计工程师负责将技术方案转化为可计量的工程内容,造价师运用专业工具进行精准成本测算,施工工程师结合现场经验提供实施可行性建议。通过定期开展技术交底与成本分析会,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与施工工艺的无缝衔接,确保预算编制既符合技术规范又贴近工程实际。
3.2强化数字化工具应用
清单项目特征与BIM构件属性自动匹配:利用BIM信息集成优势,建立清单项目特征与构件属性的智能映射关系。
进度计划与成本曲线的动态联动(如Primavera软件):借助Primavera等专业项目管理软件,将施工进度计划与成本预算深度整合。通过为每个进度节点赋予成本参数,系统可根据实际进度更新情况,自动生成动态成本曲线。当进度提前或滞后时,成本曲线同步反映资源投入的变化趋势,帮助项目管理者实时监控成本偏差,及时调整资源分配策略,实现进度与成本的双重动态管控。
结束语
在EPC模式下,施工图预算编制管控作为设计意图向成本控制转化的重要环节,可尝试从设计源头、工程量计算、清单编制、动态调整等方面,探索构建全流程管控体系。相关实践显示,借助有效方式,预算偏差有望控制在±5%左右,为提升EPC项目成本管控水平提供有效助力。伴随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预算编制或将朝着“模型驱动、数据赋能、智能预警”方向演进,企业可考虑持续优化管控策略,以更好契合EPC模式下精细化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1]余辉.EPC模式下施工图预算编制的管控要点[J].上海建设科技,2023(3):98-100.
[2]郭静.EPC模式下的造价确定与预算编制[J].低碳世界,2022(3):169-171.
[3]文振华.如何优化编制EPC项目的施工图预算:北海工业园厂区项目施工图预算编制经验分享[J].砖瓦世界,2021(18):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