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的图书馆用户行为分析及服务创新
余金国
荆门市图书馆 448000
一、引言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与知识传播的核心枢纽,其服务形态正随用户行为变迁发生深刻变革。当前,用户需求已从“文献获取”向“知识发现”“学习协作”“文化体验”等复合场景延伸,行为轨迹覆盖实体借阅、数据库检索、线上讲座参与、空间预约等全渠道,日均产生海量结构化如借阅时长、资源类型与非结构化数据如咨询文本、活动反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升级,提升服务精准度与便捷性”,为 AI 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政策指引。因此,探索基于 AI 的用户行为分析方法与服务创新路径,对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增强用户粘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基于AI 的用户行为分析技术与模型构建
AI 技术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智能算法建模,实现对用户行为的深度解析与需求预测,其核心技术体系包括数据采集层、分析建模层、应用输出层的协同联动:数据采集层构建“全域感知”网络。整合图书馆管理系统LMS的借阅记录、数字资源平台的访问日志如检索关键词、停留时长、空间传感器数据座位占用、Wi-Fi 连接、照明使用、用户 APP 的操作行为如点击路径、停留页面等多源信息,形成统一的用户行为数据库。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语音识别将咨询语音转化为文本准确率达 96% ,对书籍评论进行情感标注正面、中性、负面,通过实体识别提取核心需求关键词如“考研”“育儿”“职场技能”。
分析建模层通过算法挖掘行为规律。针对资源推荐,采用协同过滤与内容分析结合的混合模型:基于用户借阅历史,计算“用户-用户”相似度如A 与 B 的借阅重叠率达 72% ,推荐相似用户喜欢的资源;同时提取书籍的主题关键词、作者、出版社等特征,构建“资源-资源”关联网络如关联强度≥0.85 的书籍推荐概率提升 35‰ 。针对需求预测,使用时序预测算法如LSTM分析行为周期性,例如预测某高校用户在学期末对“论文写作”类资源的需求将增长 55% ,提前调整馆藏陈列与数字资源推送。
应用输出层将分析结果转化为服务指标。生成用户“动态数字画像”,包含基础标签年龄、职业、借阅频次、行为标签如“历史爱好者”“高效学习者”“亲子阅读家庭”、需求标签如“论文刚需”“休闲阅读”“技能提升”,并根据行为变化每周更新一次如用户近期频繁借阅“心理学”书籍,则新增“心理学兴趣”标签。
三、基于AI 分析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实践
结合用户行为特征与AI 分析结果,图书馆可从资源服务、空间设计、线上交互三个维度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适配”的转型:个性化资源服务提升供需匹配精度。基于用户画像的推荐系统实现“千人千面”:为“历史爱好者”推送新到馆的考古类书籍,并附相关纪录片、讲座视频链接;为“考研学生”打包推荐真题资料、应试技巧书籍,标注馆藏位置与可借阅状态,同时推送“考研自习座位”预约入口。针对“探索性”用户,设计“关联推荐”功能,如借阅《社会心理学》后,自动推荐《乌合之众》主题关联、《心理学与生活》难度进阶。
智慧空间重构满足复合功能需求。根据空间行为分析,对物理场景进行“功能升级”:学习区增加可调节亮度的台灯、USB 充电口,配备“静音提醒”传感器检测到噪音自动亮灯提示;研讨区引入智能白板、无线投屏等设备,并预设“小组讨论”“学术报告”等场景模式一键调整桌椅布局、灯光亮度。针对亲子阅读区,增加互动投影游戏如“故事角色扮演”,用户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 1.8 小时,满意度达 92‰ 。空间预约系统也实现智能化,通过预测不同时段的使用率如周末上午9:00-11:00 预约高峰,提前释放“临时取消”的座位资源,预约成功率提升 38‰
智能交互服务优化用户体验流程。升级咨询系统为
人工”协同模式:常见问题如“借阅期限”由 AI 客服实时解答响应时间≤5 秒,复杂问题自动转接人工并同步用户画像如“该用户为大一新生,可能需详细解释馆藏布局”,咨询解决率从 70% 升至 93‰ 。开发“智能助手”APP 功能,如“路径导航”输入书籍名称,生成从当前位置到书架的最优路线、“到期提醒”结合用户阅读习惯,提前3 天推送续借建议,用户APP 活跃度提升 65‰ 。线上活动推荐也更精准,根据用户参与历史推送匹配的讲座如为“科幻爱好者”推荐“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主题分享,报名转化率提高 28‰
四、实践案例与成效分析
以某省级图书馆为例,该馆藏书量 150 万册,年均接待用户 200 万人次,2023 年引入 AI 用户行为分析系统,实施服务创新后取得显著成效。系统构建阶段:整合馆藏系统、数字平台、空间传感器的 8 类数据,建立包含50 万用户的行为数据库;训练推荐模型时,结合馆内特色资源如地方文献调整算法权重,确保“小众但重要”的资源被精准推送。服务创新措施包括:上线“个性化书架”功能,用户登录后可看到“为你推荐”“相似用户喜欢”两个板块;将原有的“综合阅览室”改造为“主题学习舱”如“法律研读”“创意写作”,配备专属资源与辅助工具;升级智能咨询系统,支持语音提问与图片识别如拍摄书籍封面查询馆藏。
运行 1 年后数据显示:资源推荐的准确率从 35% 提升至 77% ,用户平均借阅量从每年 12 本增至 18 本;空间使用率提高 32% ,其中主题学习舱的预约满座率达 88% ;用户满意度调查显示,“服务精准度”“空间体验”“线上交互”三个维度的评分分别提升 28% 、 33% 、 42‰ 。此外,系统还识别出潜在服务缺口,如发现60 岁以上用户对数字资源的使用率仅为 20% ,针对性开展“智能手机与数字阅读”培训,使该群体的数字资源访问量增长125‰ 。
五、结论与展望
基于AI 的图书馆用户行为分析,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算法建模,突破了传统分析的局限性,为服务创新提供了数据驱动的决策依据。实践表明,AI 技术不仅能提升资源推荐、空间利用、咨询服务的精准度,还能挖掘用户的隐性需求,推动图书馆从“资源中心”向“用户中心”转型。未来研究可向三个方向深化:一是加强跨馆数据协同,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实现多图书馆用户行为数据的联合分析,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二是探索情感计算的应用,通过分析用户在评论、咨询中的情感倾向如“困惑”“满意”,动态调整服务策略;三是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避免技术壁垒导致的服务排斥。通过持续创新,使 AI 技术真正成为图书馆服务升级的“赋能工具”,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贴心、更具温度的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世伟.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的转型与创新[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
[2]李海英.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22.
[3]陈亮.机器学习在图书馆资源推荐中的应用实践[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