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幼儿园里的“都江堰”

作者

云蕾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第二幼儿园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一、游戏背景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自主游戏作为重要载体,顺应幼儿天性,让其在丰富环境中直接感知,操作体验,主动探索世界,是落实指南理念,促进幼儿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班幼儿(4-5 岁)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索。他们对沙水游戏有着天然的兴趣,对“水往低处流”等物理现象有初步感知,会通过试错解决问题。手部力量和协调性逐步增强,但精细动作仍在发展中,合作意识萌芽,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

基于这些特点,本次“幼儿园里的都江堰”游戏依托幼儿的已有玩沙水经验(挖沟渠、堵水坝)和积木建构经验,孩子们在游戏中持续的探索与发现……

在每日故事分享活动中,阳阳给大家讲了都江堰的故事。分享后,幼儿兴趣浓厚,讨论声不断。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与孩子展开了一次“了不起的都江堰”的主题活动。

问题收集:

孩子们跃跃欲试:“我们能不能在沙水区也造一个都江堰?”“我想试试让水分开流!”“怎么才能灌溉农田呢?”

制定计划

孩子们在班级里讨论并制定游戏计划,他们会怎么样建造都江堰呢,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的观察开始了。教师分析:通过前期经验的铺垫,修建都江堰的设计图已经在脑海里出现。集体讨论、预测、画设计图是建构游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工程”游戏所必须。先前孩子们进行积木建构时所累积的经验也成功链接到了当下的活动当中。

二、游戏过程实录与分析

(一)第一阶段:初探“都江堰”

1.游戏过程实录:

游戏一开始,其他小朋友还在拿着设计图商量应该怎么挖的时候,瑞瑞用铲子已经在沙地上划线了。阳阳立即加入,两人合作沿线开始挖坑。这时明明主动走向农田组进行沟通:"你们这里是农田,我们那里是宝瓶口,我们那里的水会一直流向你们这里。”农田组的涵涵着急的说:“等一下等一下,我们还准备挖老大,现在才这么小”。说完他就开始认真的建造宝瓶口。鱼嘴组的结构初见雏形时,瑞瑞兴奋地发现了一块特别的石头:"老师,我挖到一块宝石!",接着又和小伙伴投入到游戏中。随着工程推进,孩子们遇到了进度太慢和沙质太硬的问题,明明和小伙伴们提出了创新方案,明明说:“你俩这个地方往那儿挖,我从这往那儿挖,这样中间合起来。”遇到了沙质太硬的问题,“放点水吧,这土有点干!”接着去接了一桶水,土壤遇水变软,他的进度也加快了。

2. 教师分析与思考:

(1)看见儿童——协同规划,工程启蒙

游戏时瑞瑞划线,阳阳立即加入一起沿线挖坑,鱼嘴结构初现,多人协作开挖内江。说明他们已经在游戏中运用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认知经验。宝瓶口组明明跨组协商,提出宝瓶口水会流向农田。从个体操作到团队协作,展现初步的工程思维发展轨迹。

(2)看见儿童——策略迭代,方法创新

明明在传统单线挖掘的基础上提出双向挖掘法。之后又发现沙质太硬,利用浇水软化,成功提升效率。在游戏中展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意识。

3. 围圈分享:

针对第一阶段出现的问题——水流向外江,无法灌溉农田,幼儿进行围圈分享,找出解决办法。回顾已有经验,得出了“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的基本构造。下一步计划:拓宽外江,挖深内江。

(二)第二阶段:改造“都江堰”

1.游戏过程实录:

进入改造阶段,孩子们首先着手拓宽外江。阳阳和小伙伴一边挖掘一边愉快地背诵古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游戏中充满了孩子的笑声。这时阳阳提出关键观察:"鱼嘴被一分为二了,这是流向宝瓶口的”,并再次强调了“一分为二了”。这表明她开始理解分流的物理原理。随着工程深入,外江意外变窄,小伙伴们及时调整,开始铲外江周围的沙子,然后将多余的沙子挖出。阳阳和瑞瑞同步加深内江并加宽外江,展现了问题解决能力。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飞沙堰建造中,瑞瑞发现:"这块的水(指着内江)多余了,所以就往这边流了!"二级分流意识出现。接着,飞沙堰和外江即将要打通了。

(1)看见儿童——团队协作,优化水流

初始阶段更多的人加入到改造外江中来,并且在挖掘过程中边挖边读古诗,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更是用“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了当下的心境。游戏中阳阳提出了关键观察,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有了分流意识,展现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看见儿童——实践探索,问题解决

遇到外江越挖越窄的问题,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不断调整和完善都江堰模型,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逐步提高。瑞瑞在游戏过程中,观察到多余的水从飞沙堰流向外江。二级分流意识初步形成,他们的游戏水平不断提升。

3.流水测试

第二次游戏后,孩子们继续放水测试,再次发现问题:“水怎么不往宝瓶口流啊?”孩子们在沙池里一起围圈讨论,发现飞沙堰要高于宝瓶口才行。

游戏不同环节中幼儿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获得的发展

明明说,“老师我们加高飞沙堰试试吧!

(三)第三阶段:升级“都江堰”

1.游戏过程实录:

鱼嘴强度测试阶段,孩子们面临严峻挑战。测试中鱼嘴被"洪水"(模拟急流)冲毁。孩子们开始想各种办法……,首先尝试用鹅卵石加固,明明说:“我只能用鹅卵石来填了,鹅卵石很坚硬”,在铺设鹅卵石时,有些担心。他说:“那他呲溜\~滑下来了”不一会,果真一块、两块、三块……,鹅卵石不停滑落。这时小雨拿着水箱提出:"翻过来直接按进去,然后冲水的时候就不会(破坏鱼嘴)"小谢采纳了建议,他们将水箱下面的鹅卵石取出,将水箱反过来放,效果不是很好。最终解决方案是使用附近拿来的积木拼搭鱼嘴结构,经过不断地尝试以后,孩子们围绕鱼嘴拼搭初以三角形为主体的鱼嘴结构,小伙伴们一起将积木内部填沙,使鱼嘴更加坚固。最后一起加高飞沙堰,阳阳说,“往里面加土才能变高呢”,涵涵询问“你们要加土吗?我也来帮你们好不好?”,解决水从飞沙堰流向外江的问题,飞沙堰成型。经过流水测试,孩子们成功还原了都江堰的迷你模型以及基本原理。

2. 教师分析与思考:

(1)看见儿童——思维灵活,解决问题第一次加固,小谢和同伴一起铺设鹅卵石,斜面总是滑落,小雨提出水箱加固。

第二次加固,水箱扣在鹅卵石上面不稳,将鹅卵石全部拿走,又将水箱翻过来扣在鱼嘴上不够稳定。第三次加固,用附近找来的积木搭建鱼嘴,经过不断尝试,确定了以三角形为主体的鱼嘴结构,经过流水测试,成功了。

(2)看见儿童——成果展示,成就感体验

随着水流测试的成功,整个都江堰模型的水流系统逐渐完善,孩子们的合作成果初现雏形。当宝瓶口的水成功流向农田时,孩子们欢呼雀跃,成就感满满,这是对团队合作与努力成果的肯定与庆祝。

3. 飞沙堰二级分流测试(模拟涨水期)

在加固完鱼嘴和加高飞沙堰后,我们进行了飞沙堰二级分流测试。孩子们每人一桶水模拟涨水期,成功实现二级分流。这一系列过程完美诠释了"能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目标。

4. 成功建造都江堰

看看孩子们的杰作吧!他们以都江堰为模型,在幼儿园沙水区打造了一座具有一级分流、二级分流的“幼儿园里的都江堰”。

三、我的反思

(一)幼儿发展

幼儿园里的“都江堰”是孩子自主探究,自发生成游戏。从初探“都江堰”到改造“都江堰”,再到升级“都江堰”。皆是孩子持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验证的过程。整个过程中,他们一共遇到了5 个问题,尝试用8 个方法进行解决。从他们的讨论中,我看到了教师支持的重要性,因此面对孩子们的诸多想法和猜测,我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并提供给其他支持。孩子感受到了挖渠引水、巧妙分水、认知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分工合作、经验迁移等能力得到了提升。专注坚持、乐于探究的品质逐步形成。

(二)教师支持

1、一对一倾听

2、游戏中的反思

3、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

(三)下一步支持

1. 经验支持: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现了二级分流的现象,孩子们对二级分流理解不到位,但是通过游戏他们积累了对二级分流的经验,但是还需要继续开展类似游戏,增加孩子们对二级分流现象的探索。

2. 课程和材料的支持:

(1)课程支持:开展“了不起的中国水利”主题课程,让幼儿探索更多古代水利的奥秘,同时萌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材料支持:可以组织幼儿游戏分享,根据孩子的分享情况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如圆形 PVC、拱形积木、木板、塑料薄膜、竹筒、塑料圈等。丰富孩子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