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前识字与识字教学中渗透的实践研究
谢利 张新 董敏娜 张欣 申加琪
安阳市永安东街小学 河南安阳 455000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前识字与识字教学是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阶段 ,在此阶段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内涵,提高识字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然而,目前在前识字与识字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存在不足。因此,开展相关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前识字与识字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一)深化汉字理解
汉字是表意文字,许多汉字的字形、字义都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如“家”字,甲骨文像屋内有一头猪,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场景。在前识字与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帮助学生从文化根源上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形、音、义的记忆。
(二)激发学习兴趣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古诗词等内容丰富有趣。将这些元素融入教学,能打破传统识字教学的枯燥性,通过生动的故事、优美的诗词,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识字。
(三)传承文化基因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前识字与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让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将文化基因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当前前识字与识字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深度不足: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理解有限,仅表面提及,未深入挖掘内涵。教“孝”字,只讲字面意思,未深入传统孝道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二)教学方法单一:在渗透传统文化时,许多教师仍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例如,在讲解汉字与传统文化相关知识时,只是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互动与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效果不佳。
(三)师资力量不足:一些教师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不够全面、深入,缺乏将传统文化与识字教学有效融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准确、生动地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也难以设计出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制约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前识字与识字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四)教学资源匮乏:适用于前识字与识字的优质教学资源稀缺。相关绘本、动画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教师自制资源耗时费力,影响教学开展。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前识字与识字教学中渗透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
1.基于汉字文化:以汉字的演变历程为线索,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不同字体的汉字与对应的传统文化知识相结合。例如,在教授“日”“月”等象形字时,展示其甲骨文形态,讲解古人通过观察自然创造文字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汉字的象形之美与古人的智慧。
2.结合经典文化:选取适合幼儿和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经典文化内容,如《三字经》《弟子规》中的短句,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汉字,并讲解句子蕴含的道德规范、历史故事等传统文化内涵。
3.融入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积累与传承的见证,我们可以将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民俗文化融入教学。如在春节前夕,通过学习“春”“福”“年”等汉字,介绍春节的由来、习俗;在学习“纸”“剪”“花”
等字时,开展剪纸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汉字,感受民俗文化的乐趣,从而提升孩子们的识字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法
1.故事教学法:根据汉字的起源和传统文化内容编写有趣的故事。比如,讲解“孝”字时,讲述“黄香温席”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孝”字所表达的尊敬长辈、关爱亲人的含义,同时记住“孝”字的字形与读音。
2.游戏教学法:设计与传统文化和识字相关的游戏,如“汉字猜谜”“古诗接龙”“传统节日知识竞赛”等。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汉字知识,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3.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具等创设传统文化情境。例如,在学习描写古代建筑的汉字时,通过播放古建筑的视频、展示图片,搭建简易的建筑模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建筑场景中,直观感受汉字所描绘的事物,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在某幼儿园大班(30 名幼儿)和小学一年级(35 名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前识字与识字教学实践,教学周期为一学期。
第一阶段:传统文化主题导入
以“传统节日——中秋节”为主题,教师通过播放中秋节的动画视频,展示月饼、灯笼、月亮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学习相关汉字,如“月”“饼”“灯”“圆”等。同时,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多种教学方法融合
采用故事教学法,结合汉字“秋”讲述秋天丰收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秋”字与季节、农作物的关系;运用游戏教学法,开展“汉字拼图”游戏,将与中秋节和秋天相关的汉字制作成拼图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拼图比赛,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利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室布置中秋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用所学汉字进行对话交流。
第三阶段:实践拓展
组织学生开展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中秋灯笼、绘制月饼图,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说出使用的材料和制作步骤相关的汉字。此外,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与家长一起收集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如《静夜思》《古朗月行》,并学习其中的汉字。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识字能力测试和传统文化知识问卷调查显示:幼儿园大班学生平均识字量从 150 字增加到 280 字,小学一年级学生从 300 字增加到 500 字,传统文化知晓率显著提高,学生对汉字学习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积极性明显提升。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证明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前识字与识字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通过构建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文化素养。然而,本研究的实践范围和时间有限,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进行长期跟踪研究,不断完善优秀传统文化在前识字与识字教学中渗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识字教学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啊美.融入•融通•融化: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25,(18):69-71.
[2]朱迎春.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小学语文教学,2025,(0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