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对健康的影响探究

作者

刘海 吴姣 常渊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七小学 719000;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七小学 719000;陕西省榆林市苏州中学 719000

在当前应试压力和社会节奏日益紧张的教育生态中,体育锻炼的真正意义被压缩到极小的边缘。多数学生以完成“指标”为目的,而忽视了体育本应承担的心理调节与情绪支持的功能。当积极心理学这一理念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它带来的是对“锻炼为何而为”的重新追问。身体活动不再只是生理性的消耗过程,更是心理韧性的培育场。通过系统化探讨锻炼与积极心理状态之间的双向作用机制,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学校教育应如何为学生构建一种健康、自洽的运动生活路径。在这一路径中,体育锻炼不仅是应对健康问题的手段,更是一种推动生命状态良性循环的内在驱动力。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体育锻炼习惯的价值体现

1.体育锻炼中的积极心理因素作用

注重学生内部积极潜力、积极情感的开发。在中小学生运动时会不断激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胜利感、社会归属感等积极心理,而这些心理的体验不但可以增强运动行为,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信念。

2.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正向影响

长期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情绪调节、压力缓解及注意力提升。在身体素质改善的同时,心理层面的稳定感、参与感和安全感也随之增强,使学生更具自我掌控感和生活满意度,从而形成对健康的积极认知和态度。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促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策略

1.构建激励性体育课程提升参与动机

能否让大多数学生持续投身于体育课程的学习与练习,取决于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感知与内在驱动力。部分体育课程由于既偏重单一的动作训练又偏重竞赛竞技导致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兴趣的差异得不到顾及和理解,让学习过程中的某一部分学生失去愿意重复训练、强对抗的心态。因而,对体育课程的构思需要由“想运动”向“体验运动的自控欲望”转变,让学生在其中找到对身体锻炼的自我意义,设置多样化的锻炼项目让学生在课程中得以选择、表达自我。例如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一些非对抗性的运动模块、创设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自主选择、自由表达的锻炼兴趣小组形式、添加音乐感、节奏感以及学生的挑战性目标设定。因为每个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理解与呈现有着不同的看法,课程设计需要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与方法去达成共同的目标,而不是让某些群体作为学习标准[2],让学生自主探究、发挥潜能,教师需要建立积极反馈的意识,以情境建构、正向反馈评价及小组合练等手段强化学生对于“锻炼行动”“成就行动”的感觉,并与他人互动。让学生意识到“锻炼是能提供价值与自我享受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构建起“锻炼能够提供价值和满意感的过程”的认知结构,能驱动学生继续在课后参与,并形成更为持续的行学习动机链。当然,建构激励课程并不只是增加课程数量或延长课时,而是需要从课程逻辑、评价机制与互动形式等视角,破除学生的学习心理防御,进而让学生活动的体育课程回归“自我创生”的原点。

2.倡导情绪支持型家庭氛围引导运动行为

运动的适宜性心理环境是孩子对运动行为的最初形成和持续的决定因素。许多时候,孩子为什么对参与运动锻炼行为没有兴趣,并非是受时间和条件的阻碍,而是缺乏家人这类亲密关系里的认同和支持。维持情绪支持型的家庭关系,并非是要家长扮演专业运动技能的传授者,而是通过日常生活展现出对锻炼有益的认同,并从情绪层面上与孩子建立起支持性的连接。例如,家长可以不就孩子的运动结局指指点点,而是侧重关注其过程中的努力和愉悦的情感表达,告诉孩子锻炼后产生的良好情绪体验,比如放松愉快、精神集中、睡眠质量良好等。同样重要的是,家长也要在运动行为上做一点示范作用,和孩子进行身体力行的配合,不去当孩子运动的监督者,而用“队友”作为基本互动角色,减少孩子的抗拒和被动心理。生活在快节奏城市中的家庭,只要每天饭后去院子里走一走,短暂的散步对促进亲子间的心理连接具有较强的作用,也是促进孩子接纳运动行为的一种正向情绪连接。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家长的负面情绪心理是一种较强的暗示因素,长此以往,焦虑、疲倦或者冷漠的家庭氛围将不利于培养一个乐意通过运动参与解决健康问题的孩子。所以,在运动习惯行为养成上,家长和孩子需有一个和谐、积极、相互支持的心理关系架构,让孩子的运动行为成为一个能够促进人际亲密关系的沟通方式,而非一种无奈行为的外部推手。

3.优化校园锻炼环境营造积极体验

学生是否会坚持重复练习,是对其校园中获得的身体与心理的参与质量的衡量,是否为其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情感安全、行为自由、尊严被尊重的锻炼场域,是锻炼环境改善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学校依然局限于标准化的体育项目,没有区别对待和个体动机支持,让许多学生由于技能不突出或自我评价较差,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导致自身锻炼无信心。为此,学校要建立起一个更具接纳性的锻炼场,例如设立没有成绩区分的自主性兴趣运动角、开放的自由锻炼时间、个体进步记录等形式,让学生无论运动优劣都能在场域中找到适应自己行为的锻炼路径。教师也应定期观察并言语支持学生心理状态,抵制“优胜劣汰”的隐性比较性竞争环境。学校还可以建立跨年级和跨班级的团队性锻炼任务,弱化个体能力异质带来的焦虑,建立团队协作意识与凝聚力,鼓励视觉、听觉和节奏氛围都友好接纳的环境,避免运动成绩比拼或规一化的动作形态。具备张力和尊重的环境可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情绪反馈,进而唤起他们对锻炼的良好印象与持久兴趣。调动大学生在校园锻炼过程中,从“要我留下来”到“我要留下来”,其落脚点是通过环境在社会关系、安全、规章制度、情感等方面做出系统改变与支撑。

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不仅仅要下达指令或制定规范,更要鼓励、认同和意义化。在可见之表面与隐形之细节中,只有能被唤醒和落实于长期日常的,才能被有效引发,才可能真正变为自身的体育锻炼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