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常见缺陷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作者

高小龙

福建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35000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安全运行和居民生活品质。管道施工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设计、材料、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任何环节疏忽都可能引发质量缺陷。常见的管道质量缺陷如渗漏、破损、堵塞、基础沉降等,不仅降低管道系统运行效率,还加大了后期养护难度和成本,甚至诱发道路塌陷、城市内涝等严重事故。当前,部分工程项目仍存在设计标准不严、材料选用不当、施工工艺落后、过程监管薄弱等问题,给管道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带来挑战。本文针对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施工过程中易发的典型质量缺陷,系统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旨在为管道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一、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施工常见质量缺陷类型分析

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缺陷主要包括接口渗漏、管道本体破损、基础不均匀沉降、管道变形、管道堵塞、井室渗漏、支墩松动、管道回填不密实等类型。接口渗漏是指管道连接处密封性差,导致水体外溢或地下水渗入,严重影响管道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管道本体破损表现为管壁裂缝、穿孔、碎裂等,直接威胁管道结构稳定。基础不均匀沉降是由于地基承载力不足、回填不密实、地下水活动等因素引发的,常导致管道局部下陷、接口错台甚至整体塌陷。管道变形主要为椭圆变形、鼓胀或扭曲,影响管道通水能力和后续养护。管道堵塞多因杂物、泥沙或异物进入管内,导致排水不畅甚至管道完全失效。井室渗漏与支墩松动、回填不密实也会影响整体结构安全。以上缺陷单独或叠加出现,不仅影响工程交付和运行,还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安全风险。

二、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施工缺陷成因分析

造成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缺陷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设计、材料、施工工艺、现场管理和外部环境五个方面。设计方面,部分工程前期勘察不充分,未能详细掌握地下土壤、水文、地质等情况,导致基础设计不合理或未考虑沉降与变形风险。管道走向、埋深、接口形式等设计不合理,给后续施工和运行埋下隐患。材料方面,低质或不合格的管材、密封圈、垫片、回填材料被采用,致使管道耐久性和密封性降低,易出现渗漏和破损。施工工艺方面,操作不规范、管道接口处理不严、基础处理不到位、回填土分层夯实不均、井室砌筑质量差等,均会直接诱发各种缺陷。部分施工队伍人员技能有限、经验不足,对工艺标准理解不到位,造成操作随意性大。现场管理和监督薄弱,施工环节缺乏全流程质量控制和有效验收,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外部环境因素如地下水位波动、土壤腐蚀性强、施工期间降雨影响等也会加剧管道缺陷的发生。管道铺设后期因交通荷载或周边施工扰动等外力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基础沉降和管道变形的风险。

三、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针对上述缺陷成因,提升管道施工质量应贯穿设计、材料、施工、管理、验收等全流程。设计阶段应强化勘察分析,全面掌握工程地质和水文环境,合理选择管道类型、接口方式、基础形式和埋深,科学规划排水走向和检查井布设,预留足够的沉降缝和伸缩空间。材料采购应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标准,优选高强度、高耐腐蚀、密封性能优异的管材和配件,杜绝劣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施工工艺方面,应规范基础处理工序,确保地基压实度和承载力;管道接口需采用专业设备和工艺,保证密封圈均匀贴合,无夹渣、无错台、无虚接;铺管过程中应按设计高程和坡度精确施工,避免“倒坡”“跑冒滴漏”;回填土分层夯实,严禁使用含有大块杂物、有机质的材料,井室砌筑与防水处理要到位。全过程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与把关,强化自检、互检和监理验收环节,问题及时整改。针对特殊地段、软土地基和地下水位高的区域,需加设地基加固、排水降水等辅助措施,定期监测沉降和变形,预防工程风险。竣工验收后还应建立运行维护档案,定期巡检与养护。

四、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典型缺陷的防治技术与实践建议

针对管道接口渗漏问题,可选用柔性接口、橡胶密封圈或专用防渗胶泥,接口部位作业应由熟练工人分工协作、逐步安装,关键节点需二次加固。管道本体破损的防治需在材料选用、运输、堆放和安装全流程加强保护,避免受力不均或机械损伤。管道基础沉降应优选高压密实砂石垫层、碎石夯实基础等方案,遇到软弱地基应进行土工加固处理。铺设管道时应使用导向仪器严格控制高程和坡度,避免“高低错台”或不均匀下沉。对管道变形,需合理选择管材类型与壁厚,必要时加设混凝土包裹、钢带加固等保护措施。防止管道堵塞应在施工后及时清理杂物,并在管道入口设置格栅、检查井便于日常维护。井室渗漏防治需采用防水砂浆、聚合物涂层等新型材料,施工时加强分层压实与成型质量。支墩加固应依据管道受力分析布置,确保受力均匀、防止松动。

五、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工程质量管理的创新方向

当前,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已成为市政工程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向。管道工程应积极引入 BIM 建模、物联网监测、智能工地平台,实现施工前的虚拟仿真、冲突检测、施工过程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及时预警和纠偏。建立全员质量责任体系和全过程可追溯机制,对材料采购、工序操作、关键节点验收进行电子化管理,做到责任到人、数据透明、过程可控。推动标准化工艺和模块化施工技术,减少人为操作差错,提升施工效率。加强施工人员和管理团队的持续培训和职业能力建设,定期组织质量管理专题研讨和技术比武,促进管理理念和技能水平双提升。鼓励行业协会、第三方监理、专家顾问参与全过程质量评估,提升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健全市政管道运行维护平台,建立动态巡检、预警分析和应急响应机制,缩短故障发现和处置时间,延长管道系统使用寿命。

结论

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防洪、供水、道路安全和生态环境,常见质量缺陷的发生多由设计不合理、材料不达标、工艺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多因叠加。全过程质量控制和防治措施需覆盖设计、材料、施工、监理、验收和维护各环节,强化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未来需加快智能建造、数字化管理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工程质量管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水平,保障市政管道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明,张建华.市政道路排水管道施工质量常见缺陷及防治措施研究[J].市政技术,2022,40(8):89-93.

[2]赵阳,王伟.城市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创新[J].建筑技术开发,2023,50(4):102-106.

[3]陈斌,刘磊.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J].建设科技,2021,29(12):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