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融合的渝东北幼儿园美育与乡土文化资源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田晓波 戚特 陈继翠 方红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万州 404000
引言
幼儿园美育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得幼儿审美兴趣以及能力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幼儿陶冶自身的艺术情操。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在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时,需要提升对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将幼儿园视作幼儿审美素养提高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在美育实践过程中,需要将幼儿自身发展作为基础,融入幼儿日常生活元素,发挥出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落实家园共育模式,共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美育环境,助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
一、幼儿园美育教育概述
幼儿园当中的活动课程呈现出并列性与衔接性并存的特征,其中所蕴含的美育内容相对丰富。尤其是在美术与文学艺术教育当中,美育元素占比更高。在幼儿园当中的美术教育主要涵盖着欣赏与创作两个板块的内容。美术色彩可以为幼儿提供协调感知平台,美术线条能够让幼儿感知清晰的形象,这对于幼儿视觉感知、观察以及创造等多项能力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幼儿园美育目标达成的重要载体。例如,在组织《神奇的石头》美术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幼儿日常生活当中接触比较多的石头作为入手点,引导幼儿利用眼睛以及手对石头的硬度、光滑度等进行感知,并且让幼儿进行自主性的美术创作活动,将石头融入到美术绘画的过程中,这不仅降低了传统教育活动的紧绷感,也使得幼儿提升表达自身情感能力的水平[1]。在感知以及欣赏等多元形态的碰撞下,幼儿能够自由地进行探索和绘画,对于画作的美感形成更加深刻的体会。在文学艺术的板块当中,幼儿园故事、童话以及诗歌等多元化的文学作品塑造出生动化以及形象性的人物,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运用这些文学作品来激发幼儿对于周围美好元素的敏感度,感知文学艺术作品背后的语言美感,逐渐形成辨真假以及善恶的美德,这进一步突显出了幼儿园美育教育的价值。
二、五育融合视角下渝东北幼儿园美育与乡土文化资源协同发展策略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幼儿美育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作为新时期的幼儿教师,需要积极地发挥出当地乡土文化资源的美育价值,帮助幼儿实现审美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一)发挥传统手工艺资源的美育价值
在渝东北地区,乡土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教育资源,作为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可以发挥出传统手工艺资源的价值,开展美术类的特色活动,从而帮助幼儿构建美育框架。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将传统竹编工艺纳入到美育教育活动体系当中,对此,教师先带领着幼儿对当地区域的竹编作坊进行参观,让幼儿亲自感知竹编制作工艺与技巧。之后,在幼儿园班级当中,教师可以对小规模的手工区进行设置,在此区域当中准备一些竹片、彩线等手工材料,让幼儿动手做一些竹编制品,比如小篮子等,运用此类活动,幼儿一方面可以获取到一些关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实践动手行为意识[2]。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渝东北地区特色的民谣、童话故事,让幼儿一边做传统工艺品一边歌唱民谣,在视觉以及听觉的双重冲击之下,幼儿能够对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在实践过程中,幼儿也能够同时感知到乡土文化内在的魅力,对家乡文化形成热爱之情,从而深切感知乡土资源的艺术价值以及独特美感,久而久之,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审美素养以及能力。
(二)彰显当地特色景点与建筑物的美育价值
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风光以及特色化的建筑物等乡土资源对幼儿美育活动予以优化,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户外写生的活动,让他们进入到公园等区域当中对自然景物进行观察,教师对自然景物对应的颜色、纹理以及形状等典型特点进行分析和解读,让幼儿运用艺术性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开展绘画创作活动,教师还应该为幼儿准备多元化的绘画材料,诸如彩色的纸张、画笔等,使得幼儿具有自由创作以及美育发展的空间。幼儿基于自身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将自身的想象以及感受转变成为具象化的绘画作品,在此过程中,幼儿对于自然景物美感的感知力会得到强化,也能够形成优秀的表达以及创作能力,这对于幼儿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当地特色性比较强的历史建筑物,比如古镇等,促使幼儿可以对建筑物的风貌进行了解和欣赏,感知当地特色建筑物背后的美感,助力美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除了以上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着幼儿对当地特色的艺术展览区域进行参观,比如美术场馆、画廊等等,促使幼儿感受类型多元化的艺术作品,拓宽其审美的视角范围。在参观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创作活动,每一个小组选取不同的艺术主题,结合自身的想象进行拼贴、绘画等创作,当幼儿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艺术品的展览活动,让不同小组都能够进行作品展示,也可以邀请幼儿家长到园来评鉴幼儿们的作品,在此过程当中,幼儿一方面可以展示创作成果,形成成就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他人展开交流与分享活动,达到互相学习的效果,在持续的学习与优化过程中,幼儿对于美元素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审美素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三)开展创意性美术游戏活动
在幼儿园创意性美术实践活动当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不同的尝试,借助多元化的艺术材料以及技巧,让幼儿进行大胆地想象与创作。首先,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和美术游戏活动主题存在相关性的非传统形式的材料,例如纸巾、稻草等,同时对不同材料的特征以及用途进行介绍。之后,教师为幼儿介绍一些创意性较强的艺术品制作范例,鼓励幼儿大胆地运用范例当中的技法进行创作。在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教师让幼儿展开自主创作活动,为幼儿提供开放性的创作区,让幼儿基于自身想象以及创意,运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创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抛出具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幼儿主动进行思考,并对自身的作品进行完善[3]。在创意美术游戏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们就上述艺术创作过程进行分享,让幼儿对自主创作的作品进行介绍,对创作灵感进行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幼儿的创意思想能够再次被激发。运用上述创意美术游戏活动,幼儿一方面可以对多元化的艺术材料以及创作技法进行探索,形成创意表达的行为意识,也能够发展自身的合作共享品质,在后续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进行共享实践。同时,在对自己以及同学创作的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感受不同美的形式的冲击,对于美的理解会更为深刻,这对于幼儿自身审美素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生活当中处处充满着美感,作为新时期的幼儿教师,需要更新自身对美育教育工作的认知,积极发挥出当地乡土文化资源的美育价值,构建出特色化的美育教育模式,让幼儿在接触当地乡土资源的过程中感知其中的美感,久而久之,幼儿对于周围美元素的欣赏能力水平会得到提升,为其审美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助力幼儿未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新,李双.基于美育的乡土美术资源开发与利用[J].课题展台,2022(3):49-52.
[2]曹南南.乡土资源在儿童美育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业者论坛,2024(22):117-119.
[3]刘静.乡土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长廊,2022(5):75-77
项目名称:新时代“五育”融合视域下渝东北幼儿园美育教育与乡土文化资源协调发展路径;
项目编号:M2025Z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