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三色文化的协同机制与理论范式创新
胡裕君
湖北民族大学 湖北恩施 445000
一、引言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实施新时代的文化强国战略是中国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时期,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发展已成为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湖北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恩施州作为湖北省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不仅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纬 30∘ 生态奇迹与28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汇聚地,其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与典型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然而,恩施州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红色文化阐释表层化、生态资源转化低端化、民族文化传承碎片化的三重矛盾。其深层症结在于缺乏系统性的跨文化融合机制,导致文化要素虽地理共存却价值割裂,难以形成协同发展的整体效应。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单一文化类型的开发,对三类文化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缺乏理论阐释,难以指导实践从“ 物理共存” 迈向“ 化学融合” 。
本文以恩施州为实证样本,立足于文化生态整体性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如何构建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协同机制?如何实现三类文化从空间并存到价值共生的跃升?通过构建“ 三文螺旋” 理论模型,本文旨在为恩施州乃至武陵山区的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工具与实践参照。
二、恩施州三色文化的“ 物理共存” 现状与融合困境
(一) 三色文化资源概况
恩施州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忠堡大捷旧址、湘鄂边苏区遗址等,是中国共产党在武陵山区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生态资源方面,被誉为“ 世界硒都”,拥有屏山峡谷、星斗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近 70% ;民族文化方面,土家族、苗族等 28 个民族在此聚居,拥有“ 撒尔嗬” “ 西兰卡普” 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深厚。
(二) “ 物理共存” 的主要表现
纵观恩施的以上资源,都存在一个先天性不足,尽管资源丰富,但恩施州三色文化的发展仍以“ 物理共存” 为主,缺乏真正意义上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真正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这直接导致了恩施州的文化发展没有可以独挑大梁,并发挥巨大带动作用的文化类型。具体问题如下:
1.资源并存但开发分散:红色遗址、民族村落与生态景区在地理上相邻,但在规划、管理与运营上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联动。
2.叙事割裂:红色文化的宏大叙事与民族民间口述传统之间存在语义断层,导致革命精神难以融入民族认同建构。
3.主体参与不足:非遗传承人在文旅开发中话语权弱化,社区参与度低,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脱节。
(三) 迈向“ 化学融合” 的三大机制障碍
1.符号叙事断裂
红色文化符号(如“ 忠堡大捷” )多以纪念馆、碑刻等形式呈现,其叙事方式与土家族口述史传统(如“ 撒尔嗬” )难以对接,导致精神引领作用未能有效渗透至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
2.空间价值割裂
红色教育基地、生态保护区与民族村落在空间上相互隔离,功能单一,缺乏整体体验设计。游客在“ 红色景点—民族村寨—自然景区” 之间的转换中难以形成连贯的文化感知。
3.产业转化梗阻
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共生型文化资本。红色旅游流量未能反哺社区经济,生态资源开发仍停留在硒茶、药材等产品阶段,民族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驱动。
三、从“ 物理共存” 到“ 化学融合” 的协同机制构建
(一)价值共生机制:红色为魂、民族为体、生态为基
红色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源泉,应发挥精神引领作用,通过符号转译与叙事重构,使其与民族记忆、生态伦理形成价值共鸣。例如,将“ 忠堡大捷”
的革命精神与土家族“ 舍己为群” 的集体主义传统相结合,构建共同的价值认同。
(二) 空间耦合机制:打造“ 三色文化走廊”
通过规划整合红色遗址、民族村落与生态景观,构建“ 红色研学—民族体验—生态观光” 一体化空间体系。例如,以恩施州城为中心,串联鹤峰走马镇、利川苏马荡等节点,形成跨区域文化生态廊道,提升整体文化承载力。
(三)产业互嵌机制:发展“ 红民绿” 文旅业态
推动红色研学、非遗体验与生态康养深度融合,打造“ 红色 .+ 民族 + 生态”复合型产品。如开发“ 忠堡大捷口述史 + 西兰卡普织锦体验 + 硒茶生态研学” 一体化线路,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增值。
(四) 主体协同机制: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建立政府引导、社区主体、市场运作、传承人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通过设立文化融合专项基金、成立非遗传承人合作社等方式,增强基层文化主体的能动性与话语权。
四、“ 三文螺旋” 理论范式的提出与恩施实践启示
(一)“ 三文螺旋” 模型的内涵
“ 三文螺旋” 模型是指红色基因(引领力)、绿色生态(承载力)与民族实践(创新力)三者之间的动态互构关系。其中,红色基因提供精神导向与合法性支撑;绿色生态提供物质基础与可持续发展空间;民族实践作为文化创新的主体动能,推动融合进程。三者螺旋上升,形成“ 精神—空间—实践” 良性循环系统。
(二) 对恩施州文化融合实践的指导意义
该模型为恩施州提供了系统性思维工具,避免以往碎片化、单点式的发展模式。例如,在“ 忠堡大捷” 遗址周边,可通过红色叙事与土家口述史融合、生态景观与文化体验结合,实现“ 红色精神引领—生态空间承载—民族实践创新” 的闭环。
(三) 范式推广价值
“ 三文螺旋” 模型具有较强的理论适应性与实践可移植性,可应用于武陵山区、滇黔桂民族走廊等同类地区,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整体性发展提供普适性参照。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恩施州为例,系统分析了民族地区三色文化从“ 物理共存” 到“ 化学融合” 的机制障碍与突破路径。研究指出,唯有通过价值共生、空间耦合、产业互嵌与主体协同四大机制创新,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与价值跃升。“ 三文螺旋” 理论模型的提出,不仅为恩施州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工具,也为同类地区文化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对“ 三文螺旋” 动态机制的实证检验,探索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文化融合中的应用,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动能。
参考文献
[1] 方舟,王子浩. 论长江流域红色文化遗产与绿色生态的融合[J]. 文化软实力研究,2025.
[2] 张文璋. 文化强省战略下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研究初探[J]. 新楚文化,2025.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
[4] 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5] 鲁帅.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湖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调查报告[R].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24.
基金项目:2025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整体性发展的机制创新研究——以恩施州"三化融合"为例” (项目编号:202510517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