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单明辉
南京宇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4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推进,档案管理已从传统实体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成为提升档案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核心支撑。新时代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安全保障、跨域共享提出更高要求,亟需通过标准化手段规范管理流程、统一技术标准、优化服务模式。当前,档案管理标准化在制度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进展,但仍面临体系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深入探索标准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对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实践现状
(一)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国家层面已出台一系列档案管理标准与规范,涵盖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全流程。《档案法》修订后,进一步明确了档案管理标准化的法律地位,为地方与行业制定配套标准提供依据。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档案管理标准,如档案分类编码规则、电子档案管理细则等,形成国家、行业、地方三级标准体系。部分领域如机关、企业、高校档案管理,已建立相对完善的标准化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各环节操作,为档案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二)技术标准化应用推进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档案管理技术标准化进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遵循相关技术标准,实现档案数字化采集、存储与检索的规范化。档案著录、标引等环节采用统一数据格式与元数据标准,促进档案信息共享与交换。部分地区搭建区域性档案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互通,提升档案资源利用效率。档案安全防护标准逐步完善,在数据加密、备份恢复等方面形成技术规范,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三)管理流程逐步规范
档案管理各环节标准化程度有所提高。在收集环节,明确归档范围、时间节点与质量要求;整理环节采用标准化分类方法与排列顺序;保管环节制定库房温湿度控制、防虫防潮等标准;利用环节规范查阅手续与权限管理。部分单位引入标准化管理体系认证,将档案管理纳入整体质量管理框架,通过流程优化与过程监控,提升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二、新时代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体系不完善
现有标准存在交叉重复与空白现象。部分领域标准更新滞后,难以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需求,如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区块链技术应用等标准缺失。行业间标准差异较大,导致跨行业档案信息共享困难。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衔接不畅,部分地方性标准针对性不足,未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影响标准体系的系统性与统一性。
(二)技术标准应用不足
数字化转型中,技术标准执行不到位。电子档案格式不统一,元数据著录不规范,导致不同系统间数据无法兼容。档案管理系统开发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功能模块设计差异较大,增加系统对接难度。部分单位仍沿用传统管理模式,对新技术标准认知不足,信息化建设与标准化建设脱节,制约档案管理数字化进程。
(三)人才队伍支撑薄弱
档案管理人员标准化意识不强,对相关标准与规范掌握不全面,实际操作中存在随意性。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既懂档案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与标准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培训体系不完善,现有培训内容偏重理论讲解,缺乏实操训练,难以提升管理人员的标准化应用能力,影响标准落地执行。
(四)监督评估机制缺失
标准执行的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缺乏常态化评估与反馈渠道。部分单位对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重视不足,未将标准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导致标准流于形式。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难以量化衡量标准化建设成效,
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制约标准化建设的持续推进。
三、新时代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完善标准体系
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定期梳理现行标准,根据技术发展与管理需求,修订滞后标准,填补新兴领域空白。强化国家、行业、地方三级标准的协调衔接,明确各级标准的适用范围与边界,避免交叉重复。统一基础标准,如术语定义、分类规则等,为专项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推动跨行业标准协同,针对档案信息共享场景,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标准制定,吸纳科研机构、企业、用户代表加入,提升标准的实用性与前瞻性。建立标准实施反馈机制,收集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作为标准修订的依据,形成闭环管理。
(二)深化技术标准应用
统一电子档案技术标准,规范数据格式、元数据要素与存储要求,确保不同系统间的兼容性。制定档案管理系统开发规范,明确功能模块、接口协议与安全要求,引导系统建设符合标准化方向。推进档案数字化加工标准化,对扫描分辨率、著录项等制定统一规范,保证数字化成果质量。加强新技术应用标准研究,针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制定操作规范与安全标准。建立技术标准培训体系,覆盖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提升标准执行能力。推动技术标准与业务流程融合,将标准要求嵌入档案管理各环节,实现流程规范化与技术标准化的协同。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分层培训体系,针对管理层开展标准战略培训,强化标准化意识;对实操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升标准执行能力。开设档案管理与标准化交叉学科课程,培养具备档案业务、信息技术、标准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岗位能力标准,明确各岗位的标准化技能要求,作为招聘与考核依据。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将标准化知识纳入档案专业资格考试内容,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鼓励跨单位、跨地区的人才流动,促进标准化经验共享。完善激励机制,将标准化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对贡献突出者给予表彰。
(四)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定期开展标准执行情况检查,覆盖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全流程。制定量化评估指标,包括标准覆盖率、执行准确率、问题整改率等,客观衡量标准化建设成效。将监督评估结果与单位绩效考核挂钩,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体系,吸纳行业协会、用户代表等参与监督,形成监督合力。畅通反馈渠道,设立线上线下反馈平台,收集标准执行中的问题与建议。建立评估结果应用机制,将发现的问题纳入整改清单,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限,跟踪整改效果,确保标准落地见效。
四、结语
新时代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协同推进。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通过完善标准体系、深化技术应用、加强人才培养、健全监督评估机制等措施,不断提升档案管理标准化水平,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实践的深入,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将在服务社会发展、保障民生需求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焕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和数字化建设要求与实践[J].兰台内外,2024,(29):66-68.
[2]周丽.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对策分析[J].中国标准化,2022,(16):89-92.
[3]赖瑾慕.新时期推动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策略探析[J].办公自动化,2023,28(0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