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作者

俞传峥

身份证号:3210841988****0019

0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为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电力供应等提供了坚实保障。但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1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涉及到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和不同层次。在水文生态方面,水利工程的修建会改变河流的天然径流状态,如大坝的建设会拦截水流,导致上游水位上升,形成库区,下游流量减少,从而改变河流的水文循环规律,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温、水质等物理化学性质。在陆地生态方面,工程建设需要占用土地,可能会破坏植被、改变地形地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同时也会对陆地生物的栖息地造成破坏,影响生物的迁移和繁殖,使得一些陆地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在水生生态方面,河流径流的改变会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如鱼类的洄游通道可能被阻断,水生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遭到破坏,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2 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始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始终。这意味着不能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长远发展需求。要确保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的各个阶段,都要综合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2 预防为主原则

预防为主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要在工程建设的前期阶段,充分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识别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通过提前规划和设计,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不是在问题出现后再进行治理,这样可以降低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提高保护效果。

2.3 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类型、水文特征等因素,采取适合当地特点的保护措施,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要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3 水利工程建设各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1 规划设计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关键时期。规划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工程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中。在工程选址方面,要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的湿地和水源保护区等,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破坏。在工程方案设计上,要优化工程布局和结构形式,尽量减少土地占用和植被破坏。例如,在大坝设计中,可以采用生态型坝体结构,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洄游通道;在渠道设计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地形和植被情况,采用生态渠道设计,减少水土流失。

3.2 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过程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的阶段,因此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首先,要严格控制施工范围,避免超范围施工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施工场地的布置和施工便道的修建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对于必须占用的植被,要采取移栽等措施进行保护。其次,要加强施工扬尘和噪声污染的控制,采取洒水降尘、设置隔音屏障等措施,减少对周边大气环境和声环境的影响。在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处理设施,确保废水达标排放,避免对水体造成污染。

3.3 运行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工程投入运行后,仍然需要持续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在水资源调度方面,要兼顾生态用水需求,合理确定生态流量,确保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生态功能得到维持。特别是在枯水期,要优先保障生态用水,避免因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要加强对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监测,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水文、水质、水生生物、陆地植被等生态要素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工程运行方式和管理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4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系

4.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障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国家应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水利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管理单位等各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规范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同时,要加大对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力,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切实落实。

4.2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是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得到贯彻执行的关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明确监管职责和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在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等各个阶段,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独立评估和监督,提高监管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4.3 加强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

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是提高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保障。加大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开发出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方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应用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实践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和水平。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人才的培养,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中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提高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专业技能,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5 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需协同推进。唯有在各阶段落实环保措施,完善管理体系,才能化解建设与生态的矛盾,实现二者共赢。这对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史红霞,赵辉,宋超.浅析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影响及保护措施[J].中原文化与旅游,2025,(04):95-97.

[2]权淑青,王延太.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影响及保护措施分析[J].中原文化与旅游,2024,(18):28-30.

[3]李本松.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分析[J].治淮,2023,(0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