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物联网技术在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钟峰国

身份证号:230121198104160233

引言

仪器仪表广泛应用于工业、环保、能源等领域,承担着参数测量、状态监测、数据反馈的重要功能,其自动化控制是实现场景智能化运行的基础。传统仪器仪表控制模式存在明显局限:一是数据传输依赖本地有线连接,难以实现跨区域、多设备的数据互通,形成 “数据孤岛”,无法支撑全局调控;二是设备状态监测依赖人工巡检,不仅效率低,还易因人为疏忽遗漏故障隐患,导致控制中断;三是调控响应滞后,当仪器仪表监测到参数异常时,需人工到场调整,延长故障处置时间,影响场景稳定运行。

一、物联网技术在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中的技术基础

1.1 核心技术类型

感知层技术,通过智能传感器、RFID 标签等设备,实现仪器仪表参数的实时采集。在温度、压力类仪器中集成微型智能传感器,可自动捕捉参数变化并将数据转化为电信号;在流量、液位仪器中部署 RFID 模块,实现设备身份识别与运行状态关联,为自动化控制提供原始数据支撑。传输层技术,依托无线传输协议实现仪器仪表数据的远程互联。LoRa 技术适用于远距离、低功耗的仪器数据传输,如户外环境监测仪器;NB-IoT 技术支持海量设备接入,适合工业车间内多台仪器的集中联网;5G 技术则以高速率、低延迟优势,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仪器控制需求,如工业过程中的精密仪器。

1.2 技术适配逻辑

按仪器仪表类型适配,对测量参数稳定、数据传输频率低的仪器,采用 LoRa + 低功耗传感器的组合,降低能耗;对参数波动大、需高频调控的仪器,采用 5G + 边缘计算的模式,保障实时控制;对需批量联网的仪器,选用 NB-IoT 技术实现海量接入。按控制需求适配:仅需数据监测的场景,重点部署感知与传输技术,实现数据实时上传;需远程调控的场景,需在平台层增加指令下发功能,实现 “采集 - 分析 - 调控” 闭环;需故障预警的场景,需在平台中嵌入故障诊断算法,通过数据趋势预判故障。按运行环境适配,户外恶劣环境的仪器,选用工业级感知与传输设备,提升抗干扰能力;室内封闭环境的仪器,可采用 WiFi 辅助传输,降低部署成本;易燃易爆环境的仪器,需采用防爆型物联网模块,确保运行安全。

1.3 技术实现架构

感知层,在仪器仪表中集成智能传感器、RFID 等组件,采集温度、压力、流量、能耗等参数,将物理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为控制提供数据输入。传输层,通过无线模块将感知层数据传输至平台,同时接收平台下发的控制指令,实现数据双向交互;部分场景需部署中继设备,解决信号遮挡或传输距离不足的问题。平台层,承担数据管理与控制决策功能,包括数据存储、分析引擎与指令生成模块。平台存储历史与实时数据,分析引擎对比参数与预设阈值,异常时自动生成调控指令,指令经传输层下发至仪器仪表。

二、物联网技术在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中的核心应用场景

2.1 工业过程控制仪器应用

实时参数监测与调控,在化工反应釜的压力仪、流量仪中集成物联网模块,实时采集反应压力与物料流量数据,传输至工业云平台。若压力超出安全阈值,平台自动下发指令调节阀门开度,降低物料输入量;若流量异常,则调整泵体转速,确保反应条件稳定,避免人工调控的滞后性。设备协同控制,车间内多台仪器通过物联网联网,实现协同调控。例如,生产线的温度仪、传送带速度仪、质量检测仪器联动,温度仪监测到加热温度不足时,平台自动提升加热功率,同时降低传送带速度,为产品加热预留充足时间,质量检测仪器同步监测产品质量,形成多仪器协同的自动化控制闭环。

2.2 环境监测仪器应用

全域数据联网采集,在城市不同区域部署空气质量监测仪,通过 LoRa 技术将 PM2.5、二氧化硫等参数传输至市级环境监测平台,平台整合全域数据生成污染分布热力图,为环保决策提供依据;偏远地区的水质监测仪通过太阳能供电 + NB-IoT 传输,实现无人值守的长期监测。联动控制与污染治理,环境监测仪器与治理设备通过物联网联动,实现自动化响应。数据溯源与分析,平台存储历史监测数据,支持按时间、区域查询分析,识别污染变化趋势。例如,通过分析某区域一年的噪声监测数据,确定噪声峰值时段与来源,针对性制定管控措施,提升环境治理精准度。

2.3 能源计量仪器应用

远程抄表与实时计量,智能电表、水表通过 NB-IoT 技术自动上传用量数据至能源管理平台,替代人工抄表,避免数据误差与漏抄;平台实时显示各用户、各区域的能源消耗情况,为用量统计提供依据。能耗分析与节能调控,平台分析能源计量数据,识别能耗异常。能源调度与优化配置,区域能源计量仪器联网后,平台根据各区域能耗需求动态分配能源。用电高峰时段,平台优先保障居民与关键工业的用电需求,对非必要用电设备的电表下发限电指令,平衡能源供需。

三、物联网技术在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中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3.1 面临的核心挑战

系统兼容性不足,不同厂商的仪器仪表与物联网模块接口协议不统一,导致部分老旧仪器无法接入物联网平台,需额外加装转换装置,增加成本与故障风险;部分平台仅支持特定品牌的仪器数据接入,形成 “平台孤岛”,无法实现多品牌仪器协同控制。数据安全风险,仪器仪表数据包含生产参数、环境数据、能源消耗等敏感信息,传输与存储过程中易面临数据泄露、篡改风险。运维管理复杂度高,物联网仪器仪表系统涉及感知终端、传输设备、平台等多环节,运维需专业人员掌握多领域技术。部分场景的设备维护难度大,故障排查耗时;中小企业因运维人员不足,难以保障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3.2 技术优化路径

技术升级方面,一是统一接口与协议标准,推动行业制定仪器仪表物联网模块的通用接口与通讯协议,实现不同品牌、型号仪器的互联互通;研发兼容多协议的转换模块,解决老旧仪器的联网问题。二是强化数据安全防护,采用数据加密传输(如 SSL/TLS 协议)、平台访问权限管控、数据备份等技术,防止数据泄露与篡改;在平台中部署安全监测模块,实时识别异常访问与数据操作,触发预警。三是简化运维流程,开发可视化运维平台,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自动预警故障;引入远程运维技术,通过平台远程调试仪器参数、修复软件故障,减少现场运维频次。

结语

物联网技术为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突破传统局限提供了关键路径,通过感知、传输、平台技术的协同应用,实现了仪器仪表数据的实时互联、自动调控与智能分析,显著提升了工业、环保、能源等场景的运行效率与精准度。尽管当前面临兼容性、数据安全、运维管理等挑战,但通过技术升级与机制完善,可逐步化解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物联网仪器仪表发展白皮书 [R]. 2024.

[2] 工业和信息化部。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指南 [Z]. 2024.

[3] 物联网技术在工业过程控制仪器中的应用研究 [J]. 仪器仪表学报,2024.

[4] 环境监测仪器物联网化改造实践 [J]. 中国环境监测,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