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物联网技术下住宅屋面防水施工实时质量监控研究

作者

房浩

身份证号 340602198709102419

引言

住宅屋面作为建筑防水关键部位,其防水施工质量若存在隐患,易引发渗漏问题,不仅影响居民日常生活,还会缩短建筑结构使用寿命,增加后期维修成本。当前住宅屋面防水施工多采用人工巡检+ 事后检测的传统监控模式,受限于人工经验与巡检频率,难以实时捕捉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质量风险,如基层含水率超标、防水层厚度不均、卷材铺贴空鼓等问题,往往在渗漏发生后才能发现,导致返工成本高、修复难度大。

一、物联网技术在住宅屋面防水施工监控中的应用背景与适配性

1.1 应用背景

住宅屋面防水施工具有工序复杂、影响因素多、质量隐蔽性强的特点,传统监控模式存在三方面核心痛点:一是监控滞后性,人工巡检多为阶段性抽查,无法实时跟踪施工过程,若施工中出现基层湿度超标、卷材烘烤温度异常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二是数据碎片化,巡检记录多以纸质文档为主,数据难以整合分析,无法形成完整的质量追溯链条,后期出现渗漏时难以定位问题源头;三是依赖人工经验,不同巡检人员的专业能力差异较大,对空鼓、裂缝等隐蔽性缺陷的判断易出现偏差,漏检率较高。

1.2 技术适配性

感知终端适配质量参数采集需求,针对防水施工关键质量指标,选择相应传感器,如湿度传感器监测基层含水率,确保基层干燥度符合铺贴要求;厚度传感器实时测量防水层涂刷或卷材铺贴厚度,避免厚度不足导致的防水失效;压力传感器检测卷材铺贴密实度,识别空鼓区域。无线传输适配施工现场灵活部署需求,屋面施工区域开阔、作业面流动,传统有线传输布线复杂且易受施工干扰,物联网的 LoRa、NB-IoT 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可实现感知终端与网关的无线连接,覆盖范围广、功耗低,适应屋面施工的动态环境,确保质量数据稳定传输。云平台适配数据整合分析需求,云平台具备海量数据存储与实时分析能力,通过预设的质量标准阈值,自动识别异常数据,如基层含水率超过标准值时,平台可快速捕捉异常并标记。

二、物联网下住宅屋面防水施工实时质量监控体系设计

2.1 体系总体目标

物联网监控体系以全程实时监控、智能风险预警、质量可追溯为总体目标:一是实现防水施工全流程质量参数实时采集,覆盖原材料进场、基层处理、防水层施工、成品保护各环节;二是建立质量异常自动预警机制,当关键参数超出标准阈值时,及时触发预警并推送至相关责任人,确保问题快速处置;三是形成完整的质量追溯链条,记录施工过程中人员、设备、参数等信息,便于后期质量核查与责任界定,最终实现住宅屋面防水施工质量的精细化、智能化管控。

2.2 体系架构设计

感知层,作为数据采集核心,根据防水施工各环节监控需求部署感知终端,原材料进场阶段,在卷材、涂料存储区域部署温湿度传感器,监控存储环境是否符合材料保存要求;基层处理阶段,在屋面基层不同区域布设湿度传感器、平整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基层含水率与表面平整度;防水层施工阶段,在作业面部署厚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跟踪防水层厚度、热熔温度、铺贴密实度。传输层,承担数据传输功能,采用边缘网关 + 无线传输模式, 感知终端采集的质量数据先传输至现场边缘网关,网关对数据进行初步过滤与格式转换,再通过 LoRa、NB-IoT 等无线技术上传至云平台。

2.3 核心监控内容

原材料质量监控,聚焦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核心材料,通过在材料包装植入 RFID 标签,记录材料生产批次、保质期、检验报告等信息,实现材料进场时的身份核验。施工过程质量监控,针对关键工序设置监控节点,基层处理阶段,实时监测基层含水率、平整度,确保基层干燥、平整,避免因基层问题导致防水层粘接不牢;防水层施工阶段,热熔法施工时监控烘烤温度与卷材铺贴速度,涂刷法施工时监控涂料厚度与涂刷均匀度,卷材铺贴后监测是否存在空鼓、翘边。节点处理阶段,通过高清摄像头结合图像识别技术,监控密封处理是否到位,防止节点渗漏。

三、监控体系的实践路径与应用保障

3.1 分阶段实践路径

施工前准备阶段,重点完成设备部署与标准设定。根据屋面施工面积与工序特点,规划感知终端布设位置,完成传感器校准与网关调试;在云平台录入项目相关的质量标准与预警阈值,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平台操作权限,组织施工与管理人员开展设备操作、平台使用培训,确保人员熟练掌握监控流程。施工中监控阶段,实现全程动态管控。施工过程中,各感知终端实时采集质量数据,传输至云平台后,分析引擎自动比对数据与标准值,若出现异常,平台立即触发预警,推送至施工负责人与监理人员;管理人员通过应用层界面查看异常点位的具体位置与数据详情,现场核查后制定整改措施,整改完成后重新采集数据,直至符合标准,形成 异常 - 预警 - 处置 - 核验的闭环管控。

3.2 应用保障措施

技术保障,一是提升设备适应性,选择防水、抗干扰、低功耗的感知终端,适应屋面施工露天、多粉尘的环境;二是保障数据安全,通过数据加密传输、平台访问权限管控、定期数据备份,防止质量数据泄露或丢失;三是优化平台性能,支持多终端接入,确保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查看监控数据,提升操作便捷性。管理保障,建立专人负责 + 定期巡检制度,安排专职人员维护感知终端与网关设备,及时更换故障传感器;制定监控数据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存储期限与使用规范,确保数据可追溯;将监控体系运行情况纳入施工管理考核,对未及时处置质量预警、违规操作平台的人员进行问责,强化管理约束。协同保障,建立施工方、监理方、建设方、平台服务商的协同机制,定期召开监控情况沟通会,通报质量数据与预警处置进度;平台服务商提供 7×24 小时技术支持,及时解决设备或平台故障。

3.3 应用价值与展望

该监控体系的应用,可实现三方面价值:对施工方而言,实时监控减少质量隐患,降低返工成本,提升施工效率;对监理方而言,数据化监控替代人工主观判断,提高监理精准度与公信力;对业主而言,可追溯的质量数据保障屋面防水质量,减少后期渗漏纠纷。未来,随着技术发展,可进一步优化体系,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预警准确性,通过历史数据训练模型,区分偶发波动与实质性质量风险。拓展监控场景,将体系应用于地下室、外墙等其他防水部位,形成建筑全场景防水质量监控网络,推动建筑防水施工管理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发展。

结语

本文针对住宅屋面防水施工传统监控滞后、漏检率高、数据碎片化等痛点,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实时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以四层架构实现全流程数据采集与智能预警,明确原材料、施工过程、成品三大核心监控内容,搭配分阶段实践路径与多维度保障措施,有效突破传统管控瓶颈,为防水施工质量全程可控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建筑防水工程质量管控指南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4.

[2] 物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质量监控中的应用研究 [J]. 施工技术,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