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理念在初中英语“任务群”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徐金霞
宾县第三中学 150400
引言
近年来,中小学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也逐步由单一的知识储备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新教材增加了“任务链”,运用任务链的活动流程带动学生听说读写等英语学习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室仍习惯于知识点的简单背诵,学生们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不足,容易陷入课堂教学缺少动力带动大素质落实到位的局面。“体现实验教育观”的提出使我们有了一种崭新的英语教学的可能性,“主张学习者通过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来组织学习过程,并亲临其境地体验情感,然后通过反思、运用,从而实现对知识理解的提升。”与任务组的系统性、生活性相符,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缺乏实践性的缺失。
1 体验式教学理念与初中英语“任务群”教学的契合逻辑
做中学”教学理论是由杜威提出后经科尔布的学习圈模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成,即指导学生在现实或是想象中的情境中获得直接的经验,然后再通过反思实践将其应用来构建新的认识。“做中学”教学可以打破教科书的束缚,给予学生真实的情境开展对话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的语言能力更具生活化和实用性。而任务群教学法是作为新教材教材编写的基础设计方法,将具有相关关系的一系列任务构成的一个任务群,带有统一的主题和逐层递进的特点。相比于单个任务而言,任务群更强调综合运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交际技能的层次性提高。
2 人教版初一英语课堂中体验式“任务群”教学应用的现实困境
2.1 教材内容与生活体验的衔接不足
虽然人教版初中一年级的英语教材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生活场景设定,如家务事、学校活动与朋友关系等,用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具体到教学实践,部分教材内容还是无法在学生的生活实感中“落地”。例如,“世界多元文化”的话题对于初学者而言距离自己生活太远,他们没有太多的亲身体验来体会世界文化。老师开展此类教学过程,往往仅仅了解词汇知识,却忽略了与话题连接的引导,使活动丧失了生活体验,当学生们参与到作业中时,更多的是做了重复性操练而不是真的进行对话,从而实践型教学理念没有得到落实。另外,尽管教材内容体现全面性,却在任务环节的连贯性和延伸上存在欠缺,因此很难使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现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不断提高。
2.2 教师课堂组织与体验环节的落实不够
在现实的课堂情境中,任务组能否表现出丰富的经验意义完全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指导。但部分教师仍然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缺乏完整的经验历程。比如实施任务角色扮演时,教师大多关注学生是否能够使用事先确定的句型,而对于在对话中加入真实的情感和看法却较少加以引导。此外,课件设计也常常机械化,缺乏渐次深入的体验、反思过程,导致任务完成实效并不理想;再加上教师作为学校的主导人物,学生极少有自我探索、实践的机会,任务小组变得很容易流于形式。“沉浸性与参与性”是体验学习的核心要素,在这一情境下很难被体现出来。
2.3 学生参与体验的深度与反思环节的缺失
“做”是体验式教学观的核心,但除此以外,还包括“反思”及“迁移”过程的学习,而在实践的任务组中,相当部分学生的参与只是表面的动手做。例如在口语交际的活动中,能完美把握语法的形式,但在真实的口语交际和文化理解过程中并没有投入深层次的体验;一些学生是因缺少主动态度而被动地参与;并且课堂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反思机制,在任务之后,教师并没有组织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取语言规则并应用到新的语境中。所以学生没有深入消化为深入的思想,这也就造成了一套套
任务集教学没有达到目标。
3 体验式教学理念引领下初一英语“任务群”课堂的优化路径与反思
3.1 深度挖掘教材资源并重构贴近生活的任务群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资源。要落实体验式教学,就需要教师在使用人教版初一英语教材时进行深度挖掘与二次开发。具体而言,应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日常和社会热点,设计更具生活化的任务。例如,在学习“Food and Drinks”话题时,教师可以组织“模拟点餐”活动,将教材语言与学生日常饮食经验结合,增强任务的真实感。同时,在任务群设计上应注重任务之间的衔接与递进,使学生在连续的体验中逐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对教材进行生活化重构,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学科严谨性,又增强了体验的价值,实现教材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这种基于教材重构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课堂的生动性,也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持续发展。
3.2 创设多元化体验情境并强化学生主体参与
课堂是体验生成的主要场所,教师应积极创设多元化情境,拓展学生的学习体验。可采用角色扮演、项目化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营造真实交流环境。同时,借助多模态资源,如视频、音频、数字化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氛围。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应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让他们在选择任务方式、分配合作角色时拥有决策权。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度,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责任感。例如,在完成“校园文化介绍”任务时,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展示形式,如海报、视频或口头演讲,从而在多样化体验中习得语言。这样的多元化情境设计,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还促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不断建构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3.3 建立过程性评价与反思机制促进持续改进
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体验转化为认知的关键。教师应从单一结果性评价转向多维度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表现与成长。可以通过学习日志记录、同伴互评、教师即时反馈等方式,引导学生在体验后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同时,在任务群结束后,应设计专门的反思环节,让学生思考所学语言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以及在新情境中如何迁移运用。教师也应在反思中审视自身的教学设计,及时调整与优化任务群结构。通过建立良性的“体验—反思—改进”机制,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够不断内化,教学效果也能实现可持续提升。这一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发展,也推动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完善。
结语:体验式教学理念与初中英语“任务群”教学高度契合,二者结合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真实性与生动性。通过前文分析可以发现,在人教版初一英语的实际课堂中,体验式任务群教学虽然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参与度,但在教材生活化、教师组织力和学生反思深度等方面仍存在制约。对此,本文提出了三条优化路径:一是深度挖掘教材资源,重构贴近生活的任务群;二是创设多元化体验情境,强化学生主体参与;三是建立过程性评价与反思机制,促进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张月琴.浅析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智慧少年,2024(14):0046-0048.
[2]童宇超.初中英语任务驱动型群文阅读的实施策略研究[J].英语教师, 2023, 23(20):42-47.
[3]高慧.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任务群的应用策略[J].新课程, 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