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中美术跨学科融合与美育价值提升策略
常悦
江汉油田高级中学 433100
引言
随着数字化教育的逐步落实,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在课堂中的应用愈来愈多,同时美术教育的课堂学习方式以及价值也在慢慢发生改变。艺术学科不仅仅只是技能与知识,也是美育价值的主要内容。近年来,跨学科融合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注重整合中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和知识转移,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然而,在实际的高中美术课堂里,其美育的意义并没有被充分展示,且跨学科的关联也有待进一步深化、系统化。由于教师数字化教学方面的专长不够,导致信息化资源不能有效地进行美术及其他学科的深入融合。
1 信息化语境下高中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并不只是改变教育工具和方式,也改变了美术学科这一领域。信息化可以用数字平台丰富美术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虚拟显示、人工智能的图像和 3D 模型等形式丰富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等。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美感能力、表达能力、文化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一点与跨学科融合和数字化学习的需求相得益彰。要想发挥美育价值,需要摆脱单个学科的局限,通过与历史、语文、科学等学科的跨界,引导学生从更广泛的学科知识背景去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和思想内涵。此外,国外以及中国的研究表明跨界学习对增强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很有益处,而信息化设备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支撑平台。
2 高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现实困境
2.1 信息化应用水平与学科融合深度的差距
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已经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数码的图像等,但仅仅是把教学内容作了技术上的替换,如教师将课本文图做成 PowerPoint 或看相关的影片等,却未运用信息化平台来构建完整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系统。学科融合也只是简单地把美术作品和文学或历史情境联系起来,并没有出现问题导向,缺乏跨学科知识的迁徙。这样学生在这一“轻度使用、轻度整合”的结合过程中几乎不可能培养出跨学科学习能力,也不能很好地体会到美术和科学、人文相互影响的关系。其“轻度使用、轻度整合”状态导致的信息化手段未能得到最大化发挥,也就限制了美育的真正落实。
2.2 美育价值传递与课堂实施效果的偏差
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达美育的精神,但是现有的教学环境,会一味注重技巧性练习和练习成果,往往忽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绪的构建。大量课业设置均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状,从而使课堂的行为成了空话,并没有体现本质性的意义,所以学生在审美实践过程中无法得到价值认同,共鸣等。尤其是在多领域的综合教学中,也并未把美育观念生动地体现出来,例如学生在学习建筑美学的时候,无法结合物理学的底层原理和数学的比例值去发掘美的内涵,这就损失了对于自我价值的提升,这就造成了美术教育的培养漏洞。
2.3 教师专业发展与数字化素养的不足
作为教育实施者、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学科融合的推进者,教师数字化环境的运用仍处于较为初步的阶段,使得教师的教案不易走出传统模式。同时,跨学科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综合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由于美术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领域、训练方式较为有限,难以胜任这一角色。再加上一些学校美术学科的专业数字化教学培训尚未开展,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探究和操作经验。这阻碍了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跨学科合作的发展。
3 信息化支持下高中美术跨学科融合的价值提升路径
3.1 构建数字化驱动的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
在信息化背景下,构建数字化驱动的课程体系是推动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首要环节。依托人美版高中二年级教材中的单元主题,教师可以利用智慧课堂平台和 AI 资源库,将与美术相关的历史、文学、数学、科学内容进行数字化整合。例如,在学习“文艺复兴艺术”时,可同时引入历史课程中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结构的讲解,以及语文课程中相关人文思想的分析,通过数字化课件将知识点关联在同一学习平台中,形成“多学科共享知识地图”。同时,AI 检索技术能够为学生自动推送与主题相关的绘画、建筑、诗歌与科学成果,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建立跨学科的知识框架。通过这种方式,课程不再局限于美术单一学科,而是形成以美术为核心、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课程网络。
3.2 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美育价值生成课堂
课堂设计应以真实情境为依托,推动学生在跨学科任务中生成美育价值。信息化环境为课堂情境创设提供了丰富手段,例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沉浸式地体验艺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或利用 AI 绘画工具,引导学生将科学原理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项目化学习的形式设计跨学科任务。例如,以“校园公共艺术设计”为主题,学生需要结合美术学科的空间设计能力、数学中的比例与几何知识、地理中的环境要素以及语文中的文化表达,共同完成一件作品。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美术的表现技巧,更在跨学科知识融合中体会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美育价值由此得以在真实任务中生成与放大,使学生在感知美、创造美的同时,形成对社会责任与文化认同的深层理解。
3.3 建立融合过程导向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评价机制是保障跨学科融合与美育价值生成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美术课堂评价往往集中在最终作品的呈现,忽视了学习过程的多维价值。在信息化背景下,可以构建融合过程导向的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 AI 学习分析工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轨迹进行动态记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作品的艺术水准,还应将创意过程、跨学科知识应用、合作互动和情感体验纳入评价范围。例如,在跨学科项目“环境艺术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实时追踪学生的任务分工、资料检索、构思记录和设计草稿,并在关键节点进行个性化反馈。AI 评价工具能够对作品进行多维度分析,如色彩和谐度、结构合理性及文化元素匹配度等,提供科学而直观的改进建议。这种评价方式既强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也引导他们在不断反思与优化中提升审美素养和综合能力,使美育价值得以持续深化。
结语:本文从信息化语境出发,分析了高中美术跨学科融合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价值提升路径。研究表明,信息化工具的浅层应用、课堂美育价值的弱化以及教师数字化素养的不足,成为制约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构建数字化驱动的课程体系、设计真实情境的课堂活动和建立过程导向的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提升美术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度与美育价值。未来的高中美术教育应更加注重教师培训、教材开发与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协同推进,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审美感知与创新实践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杨爱文.数字技术赋能高中美术跨学科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艺术科技, 2024, 37(19):225-227.
[2]郭珊珊.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Education Theory & Application, 2024, 6(2).
[3]罗思科.三新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大单元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研究[J]. 2024(6):29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