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手术室护理教学中技能操作规范化训练路径研究

作者

覃先军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 401320

引言

手术室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科室之一,由于工作具有专业技术性强及复杂性,对整个手术过程中以及治疗效果的安全性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刚入职的护理人员而言,是否能够规范性地完成标准的操作,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安全问题,也是整个护理团队的工作有序协调问题。近年来,随着改革背景下高质量护理服务的要求,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升级,但是手术室护理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不能准确与工作密切结合;练习操作无统一操作流程步骤;研究对象为本研究中选取的 60 例新入职手术室护理人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学员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护士在技能掌握与实践应用上存在不足。这些现象表明,手术室护理教学亟须在理念、内容与方法上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与优化,以更好保障患者安全并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1 手术室护理教学与技能操作规范化训练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手术室护理的核心在于操作准确、协作高效,教育培训的重心是如何让学员快速适应临床环境。在护理教学中,学员技能的掌握通常经历“模仿—实践—反思—巩固”四个阶段。这一阶段需要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来实施考核,以此保证学生的学习不会因为随机或偏差而产生影响。从理论上来讲,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CBE)为手术室护理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强调以临床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为导向,突出对学员操作规范性、合作意识及临床应变能力的培养,为技能操作的规范化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2 基于病例数 60 例的手术室护理技能操作规范化训练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2.1 操作标准执行的差异影响训练成效

一致性操作规范的执行程度直接影响操作学习的效果。但本研究 60 例研究对象的观察中发现,学员的穿戴无菌服、器械布巾覆盖、器械传递等有较大差异。例如 18.3%的学员穿戴无菌服时,没有严格按照规范的动作进行,导致手部露出无菌服外;器械传递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角度和力量等,影响了术者操作的协调性,存在器械污染和潜在损伤的风险。

表 1 不同操作环节中学员错误率分布情况 n=60 )

注:部分病例中存在多项错误,故合计超过 60 例。

2.2 教师教学方式与临床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老师在教学中的方式与临床实际需求相矛盾是影响规培成效的主要因素。在调查的 60 例研究对象中, 40% 以上学生反映“课程不能满足临场操作”。教师授课内容会侧重理论知识和步骤演示,但对手术过程中骤发的险急情况和应对处置关注不够。例如,在模拟急救开刀检查过程中,教师多强调操作流程的完整性,却较少指导学员在面对术中突发大出血等情况时的应急处置方式,导致部分学员在进入真实手术环境后应对能力不足,难以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衔接。这一现象提示,手术室护理教学应更加重视临床情境中的复杂性与突变性,以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和临床应变能力。

2.3 学员个体差异与规范化训练适应性的不足

学员个体差异将极大限制标准化培训效果。由于每个学员的基础知识、操作熟练程度、心理素质等不尽相同,在大组练习中有可能出现“优胜劣汰”的情况。在这 60 例研究对象中,约 1/4 的人在实际紧急情况时的操作动作迟缓或不够协调,例如在突遇大量出血等情况时,部分学员因为过于紧张而传递错误的器械导致训练的失败。进而影响训练的顺利完成。这表明,学员的差异性如果缺乏有效关注与个性化指导,不仅会影响其个人技能的掌握,也会制约整体规范化培训质量的提升。

3 手术室护理教学中技能操作规范化训练的优化路径与实施策略

3.1 构建基于标准化流程的多层次技能操作训练体系

首先制定统一操作流程,以此为基础设计不同层级的操作训练。基于 60 例研究对象的系统分析,将手术操作分为简单型(20 例阑尾切除术后护理)、复杂型(20 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护理)、应急处理(20 例术中大出血处置),通过分级设置逐步增加难度,使学员能够在掌握基本动作的同时,逐渐过渡到团队配合与应急反应的训练。通过这样的分层实施,学员的操作水平和规范意识均有明显提升,技能达标率由 87.5% 提高至 96.7%i 。研究对象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表明科学的流程构建与分层训练对提升手术室护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表 2 分层训练实施前后学员操作合格率比较( n=60 )

注:数据经 χ²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2 创设结合真实情境的病例驱动式教学模式

研究对象驱动式教学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增强学员临床参与感、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基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还原手术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团队合作,让学员在虚拟环境中接受标准教育。例如,在急诊剖腹探查的模拟中,教师依据研究对象的操作表现设计了突发大出血情境,要求学员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器械传递并配合术者操作,既考察动作的精准性,也强调反应的速度与协作的默契。训练结束后,结果显示学员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平均反应时间缩短了 28% ,研究对象操作失误率由原有水平下降近 50% ,体现了基于研究对象的情境化训练在提升技能操作规范性与应急能力方面的明显成效。

3.3 构建以多维评价与持续改进为导向的考核反馈机制

实施测评、反馈机制是标准培训的重要辅助手段。只凭一个结果分数难以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水平与能力,需要搭建过程性与终结性的复合性测评体系。测评既要面向操作标准性、突发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通过教师测评、同伴互评和研究对象的自我反思,形成多维度的反馈机制。与此同时,信息化与数字化工具的引入为测评与反馈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不仅能够精准呈现研究对象在训练过程中的成长轨迹,也为教师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提供了依据,从而有效提升规范化培训的实效性和持续性。

结语:手术室专业技能培训对技能操作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规范化的技能培训,对保证手术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 60 例研究对象为基础展开,深入分析了当前规范化培训中的不足,包括操作流程执行存在偏差、教师带教方式与临床实际需求不够契合、学员个体特点与教学方法之间匹配度不高等。针对这些现象,教学中不仅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还应通过研究对象的真实表现引导教学过程,并构建多元化的训练平台与科学的综合考核体系。实践结果表明,基于研究对象开展的规范化培训能够显著提升学员的操作达标率和临床适应能力,为手术室护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瞿田星.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培训的学习曲线分析[J].循证护理,2024, 10(7):1257-1261.

[2]张宇.程序化管理对手术室护士护理技能,手术操作达标率及患者满意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3, 30(9):154-157.

[3]张行.规范化护理管理在手术室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4):3.